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各国和地区的边境管控政策成为焦点,在这一背景下,一个看似简单却颇具争议的问题浮出水面:澳门在疫情期间属于境外吗?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地理和政治概念,更牵扯到法律、公共卫生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本文将从法律定义、疫情防控实践、社会认知以及实际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并最终得出结论:尽管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主权上属于中国境内,但在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中,它常被视同“境外”处理,这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特殊安排。
从法律和主权角度来看,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享有“一国两制”的高度自治权,根据中国宪法和《澳门基本法》,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不属于“境外”范畴,境外通常指主权范围以外的地区,例如外国领土,澳门在法理上是中国境内,疫情的特殊性改变了这一认知,2021年,中国内地实施了严格的边境管控,包括对入境人员实行隔离、核酸检测等措施,由于澳门拥有独立的出入境管理系统和卫生政策,内地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疫情管控单元,从澳门进入内地的人员,往往需要遵守类似于从国外入境的规定,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接受隔离,这种处理方式在操作上将澳门“境外化”,但这并非否定其主权归属,而是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实用主义考虑。
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2021年疫情期间,中国内地与澳门之间的往来被赋予了“跨境”性质,澳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其疫情风险与内地有所不同,2021年,澳门曾出现零星病例,但总体上疫情控制较好,得益于其严格的防疫措施,如健康码系统、限流政策和边境管控,内地与澳门之间的通关政策,如“回港易”或“来澳易”计划,虽然便利了人员往来,但仍强调“跨境”元素,例如要求疫苗接种记录或核酸证明,这种安排类似于中国内地与香港或其他国家的边境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澳门在疫情中的“境外”印象,数据显示,2021年,从澳门入境内地的旅客中,超90%需接受健康监测,这与从国外入境的规定高度相似,这种实践层面的“境外”处理,是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防疫的需要,而非政治或法律上的重新定义。
社会认知和公众心理在这一问题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对许多内地居民来说,澳门在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上仍有“境外”的感觉,澳门使用澳门元、官方语言为中文和葡萄牙语,且拥有独立的司法和行政体系,这些因素在疫情期间被放大,2021年,内地媒体在报道澳门疫情时,常使用“跨境传播”或“境外输入”等术语,这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澳门的“境外”身份,公众在旅行或商务往来中,也习惯将澳门视为“出境”目的地,需办理相关手续,这种认知并非错误,而是反映了现实中的复杂性:主权上的境内与管理上的境外并存,疫情期间,这种双重身份帮助双方更灵活地应对挑战,例如通过“旅游气泡”或双边协议促进经济复苏。
这种“境外”定位的实际影响是多方面的。 positives方面,它允许澳门和中国内地根据各自疫情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提升防控效率,2021年,澳门能够独立实施疫苗接种计划,而内地则专注于本土防控,双方通过协作减少交叉风险。 negatives方面,这种安排也可能带来混淆和争议,比如一些旅客因政策变化而面临不便,或引发对“一国两制”理解的讨论,但从整体看,这种 pragmatic approach 在2021年取得了成效:澳门全年疫情稳定,内地也未出现大规模澳门相关输入病例。
2021年疫情期间,澳门在操作和认知上常被视同“境外”,但这并非对其主权地位的否定,而是基于公共卫生需求的临时措施,这种灵活性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优势,即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允许特别行政区应对特殊挑战,随着疫情常态化,这种定位可能会逐步调整,但2021年的经验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边境的概念愈发复杂,需以务实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澳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在危机中平衡法律与现实,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