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朝阳区某小区因一例输入性病例实施48小时精准封控,居民生活井然有序;千里之外的四川成都,太古里的游客们出示健康码后悠闲漫步,两座城市,两种风情,却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奏响了同一曲“精准防控”的交响乐,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第三年,四川省与北京市以其各具特色却又本质相通的防控策略,共同诠释着“动态清零”总方针下的科学精准之道。
四川省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和交通枢纽,面临的防控压力非同一般,今年夏季,四川经历了一轮由奥密克戎新亚型引发的疫情考验,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创新实施“分层分级、精准管控”策略,不搞“一刀切”,而是将风险区域科学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分别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成都推出的“防疫一码通”系统,整合了健康码、行程卡和核酸检测结果,极大提高了查验效率,更值得称道的是,四川在保障物流畅通方面的创新——建立重点物资运输车辆“白名单”制度,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供应充足,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民生的影响。
首都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枢纽,其防控策略在精准之上更添严谨,北京市推行“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的疫情预警系统,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北京的“京心相助”平台整合了多源数据,能够实时追踪疫情传播链,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常态化核酸检测方面,北京布局了15分钟采样圈,方便市民就近检测的同时,也确保了监测网络的灵敏性,面对局部疫情,北京采取“快封快解”策略,一旦发现病例,迅速锁定风险区域和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蔓延,尽可能缩小影响范围。
两地在防控实践中都体现了“科学精准”的核心要义,但因地域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创建了“返乡人员精准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全程闭环管理,北京则针对国际航班入境压力,创新“地空对接”管控模式,严格执行“7+3”隔离政策,守好国门第一道防线,两地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措施也各具特色——四川建立“蔬菜保供联动机制”,确保封控区生活物资供应;北京则推出“安心餐厅”计划,通过提高餐饮行业防控标准,恢复消费者信心。
两地的疫情防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科技赋能是精准防控的关键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防控效率;区域协同至关重要,四川与周边省份建立了疫情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机制,北京则与京津冀地区保持紧密协作;群众理解和支持是防控基础,两座城市都注重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争取市民配合;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长期课题,两地都致力于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病毒变异带来不确定性,给两地防控带来新挑战,四川面临的主要是境外输入与国内疫情交织的双重压力,以及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困境;北京则持续承受国际航班入境压力和重大活动保障任务,需要不断优化防控措施,两地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加快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接种率,同时探索更科学的精准防控模式。
四川的坚韧与北京的严谨,共同构成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缩影,两地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因地施策、因时优化的精准艺术,在“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导下,两地正以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努力寻求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平衡,为全球抗疫贡献着中国智慧,随着防控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有望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