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个平凡的早晨,哈尔滨市某小区突然传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栋居民楼的部分外墙被炸开,碎裂的玻璃和建筑材料散落一地,黑烟从破损的窗口滚滚而出,惊慌失措的居民们慌忙逃离,有些人甚至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这起爆炸事故造成多人伤亡,震惊了整个城市,当救援车辆呼啸而至,当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现代城市肌理中,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初步调查显示,这起爆炸很可能由燃气泄漏引起,这不是孤例——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2年全国共发生城镇燃气事故超过800起,平均每天约2.2起,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被忽视的安全细节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哈尔滨这起爆炸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被忽略的安全隐忧。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数十年间,我们的城市长高了、变亮了,但地下管网系统却悄然老化,许多城市燃气管网始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寿命通常为20-30年,这意味着大量管网已经超期服役,哈尔滨事故小区建成于2001年,燃气管网已使用22年,正好处于风险高发期,材料老化、接口松动、阀门失效,这些看不见的危险在暗处悄然滋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多头管理”带来的责任真空,小区燃气设施涉及燃气公司、物业公司、业委会、监管部门等多个主体,看似人人有责,实则可能无人负责,燃气公司认为只负责表前管道,物业公司声称缺乏专业检修能力,业主则认为自己只是使用者,这种责任模糊地带成为安全隐患滋生的温床,哈尔滨事故发生后,各方迅速开始“责任乒乓球”游戏,相互推诿扯皮,这正是系统性风险的典型表现。
我们还需要关注监管体系的滞后性,目前许多城市对燃气管网的检查仍停留在“被动响应”模式,即出了问题才去解决,预防性检修和维护投入不足,智能监测设备覆盖率低,难以及时发现隐患,相比之下,日本东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燃气泄漏自动监测系统,新加坡每年强制进行入户燃气安全检查,这些主动预防措施大幅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人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许多居民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未能及时报告燃气异味;有些人为图方便,私自改装燃气管道;部分商户为降低成本,推迟更换老化设备,这些行为都在不断增加风险系数,在哈尔滨这起事件中,有居民反映前一天就闻到类似燃气的味道,但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报告,错失了避免灾难的机会。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一场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性革命,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责任体系,明确燃气公司、物业和业主各自的安全责任边界,消除管理真空,其次要加大老旧管网改造投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专项基金,设定明确的改造时间表,更重要的是构建智能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监测。
同时必须加强公众安全教育,通过社区讲座、新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建立便捷的隐患报告渠道,鼓励居民成为安全网络的“哨兵”,政府还应完善相关法规,提高对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倒逼安全管理措施落实。
哈尔滨小区爆炸的巨响终将散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每一起事故都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压力测试,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系统思维和坚定行动来解决,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的集合,更是人民安全的守护者,唯有将安全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防护网络,才能让居民真正安居乐业,让城市不仅拥有高度,更拥有安全的温度。
当我们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采取行动,那么那些在事故中受伤的人们和失去的生命,才不会白白牺牲,安全不是城市的奢侈品,而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建设真正可持续的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