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从南京前往杭州的旅客在抵达后发现自己健康码无故转为红码,导致出行受阻、生活受限,甚至面临强制隔离,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南京来杭州变红码#”成为热门话题,健康码的本意是科学防疫、精准施策,然而此次事件却折射出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数据治理失范及公众信任危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管理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事件回顾:红码“突袭”与公众困惑
据多名网友反映,7月中旬从南京低风险区域抵达杭州后,其健康码在未接到任何流调通知、无确诊轨迹重合的情况下突然变红,部分人员被社区或酒店要求立即隔离,且申诉渠道不畅,处理效率低下,尽管后期部分人员健康码经申诉后转为绿码,但事件已引发广泛质疑:红码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是否存在“一刀切”甚至“恶意赋码”的行为?
杭州市12345热线及疾控部门对此的回应略显模糊,称“可能因数据同步延迟或系统误判”,但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此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精准赋红码”的丑闻仍历历在目,健康码的“变色”逻辑是否已脱离防疫本质,成为某些地方“懒政”或“过度管控”的工具?
技术治理的异化:从“精准防疫”到“权力任性”
健康码本是数字抗疫的创新实践,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人员的快速识别与管控,当其判定标准不透明、申诉机制不完善时,技术反而可能成为行政权力的延伸甚至滥用。
部分地方政府为规避疫情扩散风险,采取“宁错杀不放过”的保守策略,通过扩大红码范围限制人员流动,健康码系统可能存在数据整合漏洞(如行政区划判定错误、基站信号漂移等),而基层执行人员往往机械遵循系统指示,缺乏灵活调整的权限与意识,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健康码被用于非防疫目的(如维稳、限制上访等),则完全背离了公共健康的初衷,演变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管控手段”。
法律与伦理困境:公民权利如何保障?
健康码的强制使用涉及个人隐私、行动自由等多重权利,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传染病防治法》,防疫措施需遵循必要性、最小损害原则,随意赋红码且申诉无门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与知情权。
红码带来的社会歧视与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被赋红码者可能面临职场排斥、社区排斥甚至网络暴力,即便后期纠错,其声誉损失也难以弥补,若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与赔偿机制,公众对数字治理的信任将持续流失。
重建信任:健康码治理应向何处去?
要防止健康码滥用,需从技术、制度与监督三方面入手:
- 透明化规则与标准化操作
各地应统一健康码判定标准,明确赋红码的具体情形(如确诊、密接、时空伴随等),并通过官方渠道公示,系统算法需引入第三方审计,避免“暗箱操作”。 - 完善申诉与纠错机制
建立全国联动的健康码申诉平台,确保24小时内响应,并允许通过核酸结果、行程轨迹等材料自助复核,对于误判情况,应给予书面说明并道歉,必要时提供经济补偿。 - 强化法律监督与问责
纪检监察部门需定期抽查健康码使用情况,对滥用职权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探索将健康码纳入《突发事件应对法》监管框架,明确其法律边界。 - 推动防疫与治理的平衡
防疫政策应回归科学本质,避免将健康码作为“社会管控万能工具”,地方政府需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而非依赖“一刀切”的数字化懒政。
莫让“精准防控”沦为“精准失控”
南京来杭人员红码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数字治理时代的潜在风险——技术本应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而非异化为不受约束的权力,唯有坚持法治原则、保障公民权利、提升治理透明度,才能让健康码真正成为抗疫的“利器”,而非误伤群众的“钝刀”,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效率与公平、安全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否则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埋下信任崩塌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