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袭击天津,这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面临严峻挑战,在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现代防疫措施全面推进的同时,一支特殊的力量悄然加入抗疫战线——天津市的中医专家团队,他们带着传承千年的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并肩作战,为疫情防控注入独特力量。
中医专家的组成与传承
天津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中医药资源丰富,拥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知名机构,此次参与抗疫的中医专家团队,主要来自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由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中医内科专家、针灸推拿专家等组成。
这些专家中,不乏年过七旬仍坚持一线会诊的老教授,也有“80后”新生代中医骨干,他们不仅精通《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对现代医学知识也有相当掌握,形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高水平医疗团队。
中医抗疫的理论基础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天津中医专家团队迅速展开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新冠肺炎归为“疫病”范畴,专家组组长、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刘维通主任介绍:“从中医角度看,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属于‘湿毒疫’,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和脾,临床表现为湿毒郁肺、气阴两虚等特点。”
基于这一判断,专家团队制定了“宣肺化湿、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治疗原则,并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细化出多种治疗方案,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以扶正祛邪为主;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清热化湿、宣肺解毒为主;对于恢复期患者,则以益气养阴、健脾化痰为主。
中医药在天津抗疫中的实践应用
在天津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海河医院作为天津市定点救治医院,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专家每日进入红区查房,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情信息,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中药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中医专家还针对奥密克戎感染特点,对原有方剂进行了优化调整,张伯礼院士团队研发的“宣肺败毒方”在天津得到广泛应用,并结合本地病例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专家们还针对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制定了差异化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也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八段锦、六字诀等传统养生功法被引入隔离点,帮助患者和隔离人员调节情绪、增强体质;针灸、耳穴压豆等技术用于缓解患者的咳嗽、乏力、失眠等症状;中药香囊、熏蒸等传统方法用于环境消毒和空气净化。
社区防控中的中医智慧
在社区层面,天津中医专家积极参与预防工作,专家组制定了预防方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集中隔离点向密接、次密接等高风险人群发放,专家们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中医防疫知识科普,指导居民通过饮食调理、起居调节、情志调适等方法增强免疫力。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常见的焦虑、失眠等问题,中医专家推出了系列调适方案,包括自我按摩、药膳食疗、音乐疗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中西医协同的天津模式
天津的中西医结合抗疫模式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中医专家与西医专家共同组成救治专家组,共同查房、共同讨论病例、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协同。
这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缩短,转重率降低,康复时间加快,在患者康复期,中医药在促进肺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方面也显示出独特优势。
传承创新与未来展望
天津中医专家在抗疫中的表现,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体现,专家们在尊重中医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疾病特点和临床证据,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为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天津中医专家团队正在总结抗疫经验,完善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工作机制,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更充分准备。
疫情终将过去,但中医药的智慧却会长久留存,天津中医专家在抗疫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病例数的减少和治愈率的提高,更在于他们让世人再次看到:面对未知的病毒,人类拥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元的武器库,而这种多元与包容,正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