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新一轮疫情,天津成为国内首个正面迎战奥密克戎的城市,1月8日,天津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次日即宣布全面加强管控,非必要不离津,1月9日至21日,天津分区域、分批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期间全市大中小学紧急转入线上教学,餐饮场所禁止堂食,封控区实行"足不出户"。
天津的封控管理并非"一刀切",而是采用精准防控策略,1月12日,天津宣布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1月15日,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分级管理;1月21日,部分符合解封条件的区域逐步恢复常态,这种分阶段、差异化的封控措施,既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东北重镇沈阳也面临疫情防控考验,1月23日,沈阳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沈阳市疾控中心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划定风险区域,对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隔离,值得关注的是,沈阳借鉴了天津等地的抗疫经验,在首例病例确诊后24小时内即完成重点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展现了惊人的"沈阳速度"。
沈阳最新防控措施包括:全市娱乐场所暂停营业,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停止线下教学,药店暂停销售退热类药物,公共场所严格执行扫码测温,与天津类似,沈阳也采用精准管控模式,没有采取全市封城的极端措施,而是通过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现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科学化。
两座城市的抗疫实践呈现出中国疫情防控的新特点:一是响应速度更快,天津从发现疫情到采取管控措施不到24小时;二是措施更加精准,最大限度缩小影响范围;三是技术支撑更强,大数据溯源、健康码管理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四是保障体系更完善,两座城市都建立了生活物资保障系统,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天津和沈阳的疫情防控也面临共同挑战: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给流调溯源带来困难;冬季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传播;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增加防控难度,为此,两地都加强了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天津单日检测能力达到千万人级别,沈阳也迅速提升至每日500万人次。
经过艰苦努力,天津于1月31日(农历除夕)基本实现社会面清零,大部分区域解除封控;沈阳也在2月上旬控制住疫情传播,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两座城市的抗疫实践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体系,能够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稳定。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中国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天津和沈阳的经验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同时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提高精准防控水平,只有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精准施策,才能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过程中展现的众志成城、科学求实的精神将长久留存,天津和沈阳等城市的抗疫实践,为中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未来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积累了重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