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一则人事任命消息引发全国关注:著名传染病专家、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正式出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在医疗界和公众中引发广泛讨论,许多评论认为,这标志着专业力量在公共卫生决策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布局。
张文宏的职业生涯与上海疾控系统有着深厚渊源,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他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因坦诚专业的科普风格赢得公众信任,被网友亲切称为“网红医生”,然而抛开网红光环,张文宏首先是一位在感染病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的学者型医生,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对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有着深入研究。
这次人事安排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首次由临床医学专家出任省级疾控中心主任,传统上,这一职位多由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官员担任,张文宏的任职打破了这一惯例,体现了“医防融合”理念的深化实践,在新冠疫情暴露出的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之间存在壁垒的背景下,这一任命被视为推动两大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信号。
上海作为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城市,其疾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不仅需要应对传统传染病的防控,还要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同时承担着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多重职能,张文宏上任后将面临诸多任务:如何优化疾控体系运行机制?如何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如何培养一支既懂临床又懂公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职发生在后疫情时代疾控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2021年国家疾控局正式挂牌,开启了疾控体系改革新征程,各级疾控中心正从单纯的技术机构向兼具行政管理职能的实体转变,张文宏的临床背景和学术声誉,可能有助于提升疾控机构在公共卫生决策中的话语权,加强疾控部门与医疗系统之间的协作。
然而挑战也不容小觑,疾控工作与临床医疗在工作重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疾控更关注群体健康和平时的预防,而临床更关注个体治疗和应急救治,如何将临床思维转化为公共卫生决策,如何平衡短期应急响应与长期体系建设,这些都是张文宏需要面对的课题,作为公众人物,他的每项决策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这既是一种权威资源,也是一种压力来源。
从更宏观视角看,张文宏的任职反映了中国精英选拔机制的变化,技术官僚、专家型官员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公共卫生这样的专业领域,由具备一线经验和专业声望的学者担任领导职务,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这种“专家治国”模式在复杂现代社会的治理中显示出独特优势。
未来几年,上海疾控中心在张文宏领导下可能呈现哪些新气象?基于其既往风格和理念,我们可以预期几个方向:更加开放透明的公共卫生信息发布机制;更加强调科学证据的决策流程;更加注重将临床数据与公共卫生数据整合利用;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在疾控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大数据预警系统等。
张文宏在就职发言中表示:“疫情告诉我们,公共卫生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底线。”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疾控工作的核心使命,在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加剧、微生物变异加速的今天,公共卫生挑战日益复杂,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让科学家主导科学决策,这或许是张文宏任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张文宏出任上海疾控中心主任,既是对他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中国疾控体系改革的一个缩影,这个任命传递出的信号令人鼓舞:专业主义正在回归,科学精神备受尊崇,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张文宏这样的专业人士站在公共卫生第一线,用科学和理性守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