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的合肥,本应是滨湖新区樱花盛放的季节,却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袭而陷入沉寂,空荡的地铁车厢、临时封闭的小区、通宵达旦的核酸检测点——这些场景构成了合肥抗疫的日与夜,然而在这看似停滞的表象之下,一场精密如钟表的社会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展现着这座“科技之城”独特的抗疫智慧与人文温度。
合肥抗疫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防疫体系,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立起“智慧防疫”新模式,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在3小时内完成20万居民的流调通知,效率是人工操作的300倍;科大国创研发的“疫控通”平台实现多源数据实时融合,使病毒传播链追踪精度达到95%以上;中科大类脑智能技术构建的预测模型,提前48小时预警疫情暴发风险,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大幅提升防控效率,更重塑了传统防疫的时空逻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见,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施策。
在硬核科技背后,是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创新,合肥创造性地实施“分级分区差异化防控”,将最小管控单元精确到楼栋而非整个小区,包河区某小区出现阳性病例后,仅封闭单栋住宅,其他居民在完成核酸检测后正常生活,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管控,既控制了风险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运行的影响,更值得称道的是“物资保障地图”的运用,通过实时监测各封控区物资库存,动态调度配送资源,确保生活物资“最后一百米”的畅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合肥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率保持98%以上,物价波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
这场抗疫斗争中,最动人的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绽放,在蜀山区,社区工作者创新“关爱卡片”制度,为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服务;在庐阳区,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接听市民咨询,累计服务1.2万人次;志愿者组建的“爱心车队”穿梭于城市街道,免费接送医护人员3000余次,这些微小的善行汇聚成温暖的力量,维系着城市的情感纽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流浪人员设立临时安置点,为困难家庭发放生活补贴,为慢性病患者开通药品绿色通道,彰显了城市文明的温度与包容性。
合肥抗疫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严峻挑战,4月初的集中疫情暴发导致单日新增破百,流调溯源系统一度承压,部分区域物资配送出现延迟,面对这些问题,市政府快速响应,及时增调力量加强流调队伍,开通民生服务热线24小时接听群众诉求,动态调整防控措施,这些实践中的挫折与调整,恰恰体现了城市治理体系的韧性与学习能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合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5月下旬实现社会面清零,这场抗疫斗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经验,更是关于现代城市治理的深刻启示:科技赋能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准防控需要与柔性管理相统一,应急响应应当与社会协同相促进,合肥以其独特的“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模式,为中国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新范式。
当滨湖新区的樱花再次绽放,合肥市民重回公园散步时,这座城市已经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压力测试,疫情终将过去,但在这场斗争中凝聚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治理智慧,将持续滋养这座城市的发展,合肥抗疫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现代化城市不仅是高楼林立的经济体,更应是能够应对危机、守护生命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在挑战中展现的韧性,正是城市文明最宝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