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作为河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其商业格局也在疫情中悄然发生改变,消费者们不禁好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郑州有哪些商场没能挺过这个冬天?
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现状
郑州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商业发展一直保持蓬勃态势,万达广场、丹尼斯、正弘城、万象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遍布城市各个区域,构成了郑州多元化的商业版图,反复的疫情改变了这一切。
2021年7月的特大暴雨和紧随其后的疫情反弹,让郑州商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打击”,封控管理、客流锐减、供应链中断等问题接踵而至,给实体商业带来巨大压力,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2%,实体商业尤其是大型商场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
那些黯然离场的商业实体
在疫情持续冲击下,郑州一些商业项目不得不黯然退场,其中较为知名的是郑州百货大楼和大商新玛特郑州国贸总店。
郑州百货大楼作为老牌商业代表,曾经是郑州的商业地标,然而在疫情冲击下,这座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商场最终于2021年底宣布停业改造,虽然官方表示是“升级改造”,但业内人士透露,疫情导致的经营困难是促使这一决定的重要因素。
另一家备受关注的是大商新玛特郑州国贸总店,2022年初,这家经营了12年的商场宣布闭店,公告中明确提到“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影响,经营状况不佳”是闭店的主要原因,这家位于郑州黄金地段的商场最终没能抵挡住疫情的冲击,令人唏嘘。
一些中小型商场和专卖店也纷纷关门歇业,金城国贸购物中心、百盛购物中心等也在疫情期间调整了经营策略,关闭了部分楼层或区域。
商场倒闭背后的多重因素
疫情虽然是导火索,但商场倒闭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电商的持续冲击早已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线下商场的人流量自然减少。
郑州商业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过多商场提供相似的品牌和消费体验,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疫情冲击下,这种同质化竞争的弊端被放大。
第三,运营成本高企,大型商场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人工成本和运营费用,在客流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固定成本成为了沉重负担。
消费降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疫情导致部分居民收入减少,消费更加理性谨慎,非必需品的消费大幅缩减。
后疫情时代郑州商业的转型之路
面对挑战,郑州商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幸存下来的商场纷纷调整策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体验式消费成为突破口,许多商场增加了餐饮、娱乐、亲子、文化等体验业态的比重,试图打造不仅仅是购物的消费场所,例如正弘城引入了更多网红餐饮和体验品牌;建业凯旋广场则注重打造文化消费空间。
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必然选择,众多商场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和APP,开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丹尼斯百货推出的“丹尼斯在线”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主题化、差异化经营策略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商场开始聚焦特定消费群体,打造特色消费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
疫情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商业体的韧性和适应能力,郑州那些倒闭的商场,既是疫情冲击下的牺牲品,也是商业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郑州商业正在重新焕发活力,能够适应新消费趋势、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的商业体,将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那些已经倒下的商场,则成为了郑州商业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一页,提醒着从业者: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
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可能已经永久改变,但人们对社交、体验和娱乐的需求不会消失,郑州商业的复苏之路或许漫长,但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