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高校校园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高校,其校园进出政策不仅关系到师生安全,也牵动着家长、访客和周边社区的神经,本文将深入探讨疫情期间郑州大学的校园准入政策,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并反思这种管理模式的得失。
疫情期间郑州大学的校园进出政策
根据公开信息和校方通知,疫情期间郑州大学严格执行“非必要不进校”原则,校园进出管理分为几个阶段:
-
常态化防控阶段:校外人员一般不允许进入校园,确需进校的(如公务往来、后勤服务等),需提前预约并经相关部门审批,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紧急封闭阶段:疫情期间,若出现本地病例或高风险区域,校园可能完全封闭,仅保障基本生活物资和应急人员进出,学生原则上“非必要不出校”,校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
-
动态调整阶段:随着疫情形势变化,政策会灵活调整,低风险时期可能允许毕业生家长凭证明入校,但需遵守限流和消毒规定。
这些政策旨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符合国家“动态清零”的总体方针,郑州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通知,确保信息透明。
政策背后的合理性与挑战
郑州大学的严格管理并非独例,而是全国高校的普遍做法,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公共卫生安全优先:高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后果不堪设想,2022年多地高校的疫情暴发已证明严格管理的必要性。
-
资源与人力限制:学校缺乏足够的防疫人力(如志愿者和保安)来核验大量校外人员,简化流程是现实选择。
-
政策合规性:教育部和卫健委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加强校园管理,郑州大学的做法是对上级政策的落实。
这种管理也带来诸多挑战:
-
人文关怀缺失:长期封闭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家长与子女见面困难,校友情感联结减弱,有学生抱怨:“校园像一座孤岛,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
执行中的矛盾:保安与访客的冲突时有发生,例如2022年一名返校校友因无法进校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引发网络热议。
-
教育功能受限:学术交流、招聘活动、文化展览等受限,影响了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
深层思考:平衡安全与开放
校园管理本质上是安全与开放的权衡,郑州大学的政策反映了特殊时期的不得已,但也暴露了高校治理的深层问题:
“一刀切”管理是否科学? 低风险时期仍完全禁止外人进入,可能过于僵化,参考国外大学经验(如分级管控、快速抗原检测入园),或可探索更精细化的模式。
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足,许多高校已引入数字通行证、人脸识别系统,但郑州大学在智慧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开发预约平台,实现校外人员线上申请和自动核验,既可减少人力成本,又能提高效率。
沟通与包容性亟待加强,政策制定应多听取学生和社会的意见,设立反馈渠道,允许特殊情况(如就医、考试)的绿色通道,避免管理“冷硬化”。
走向更智慧的校园治理
疫情期间郑州大学的校园进出政策,是危机下的理性选择,但也提醒我们:高校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情感共同体,随着疫情趋缓,郑州大学应逐步优化政策,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安全与开放的平衡,归根结底,一所大学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能抵御风险,更在于它能在困境中保持温度与智慧。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理解和支持高校政策是关键,但我们也期待更多高校能像郑州大学一样,在坚守中不断反思,在防控中不忘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