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南京大学城内出现了一道特殊风景线——成群的大学生漫步街头,举着自制标语,高呼“我们要自由”的口号,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抗议游行,而是一场在特殊时期发生的特殊表达,封控已久的学子们用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诉说着他们对正常学习生活的渴望,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引发了关于疫情防控与个人自由界限的全国性讨论。
疫情期间的高校管理采取了极为严格的封闭措施,南京多所大学实行“非必要不出校”政策,学生被限制在校园内,线上课程成为主流,社交活动大幅减少,实习、求职等必要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在特殊时期确有必要,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他们面临着学业受阻、就业困难、社交隔离等多重困境,内心积压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
游街事件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长期压抑下的必然结果,据参与学生描述,最初只是几个同学相约散步聊天,随着队伍壮大,自发形成了有序的行走队伍,他们没有破坏公共秩序,没有与防疫人员冲突,只是用行走这种方式表达对更多活动空间的诉求,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理性特质——既不愿沉默忍受,也不愿采取极端行为。
事件发生后,校方与政府的应对值得称道,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此定性为“违规聚集”,而是派出工作人员与学生代表对话,听取诉求,解释政策,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几天后,各校相继出台了调整后的管理措施:增加校内活动场所开放时间,有限度允许学生外出,加强心理疏导服务,这种回应方式展现了治理智慧——在坚持防疫大局的同时,关注个体需求,寻找平衡点。
从更广视角看,这场游街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权利意识的新觉醒,与前辈不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强盛期,他们既认同集体利益至上,也重视个人权益保障;既服从必要管理,也渴望表达空间,这种矛盾与统一,恰恰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雏形,他们不是要否定防疫政策,而是希望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获得更多人性化的安排。
疫情管理本质上是一场自由与安全的权衡,完全自由可能导致疫情扩散,过度管控则可能损害公民权益,南京学子游街事件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应简单化为技术性管理,而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与尊严,好的公共政策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集体与个体之间、安全与自由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那些走在南京街头的年轻人,用和平方式表达了他们的诉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缩影,事件最终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进步,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当记住这个案例——它不仅关乎疫情防控,更关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既保障公共安全又尊重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