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时,我正在铜锣湾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留学生公寓里,盯着屏幕上每日破万的病例数字,窗外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声成了永不停歇的背景音乐,这是我作为内地留学生在港的第二年,却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国际都市如此陌生的脉搏——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地铁车厢空无一人,连维多利亚港的灯光都仿佛黯淡了几分。
疫情将香港变成了一个矛盾的时空胶囊,这里是信息自由流动的国际都会,拥有全球顶尖的医疗资源;突如其来的疫情海啸让系统猝不及防,我们这些留学生被困在两种叙事之间:家人通过新闻看到的是香港疫情的“危机四伏”,而我们亲身经历的则是这座城市顽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每天在微信群裡向父母报平安,转发官方防疫指南,成了比学业更紧迫的日常任务。
防疫政策的分野让我们成为特殊的“跨界群体”,内地同学普遍对动态清零政策有更深的理解,而国际生则往往对社交限制表现出更多焦虑,我们宿舍楼曾就“是否应该全面禁堂食”爆发激烈辩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各执一词,这种分歧让我意识到,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次文化价值观的压力测试,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不自觉成为了不同防疫理念的对话桥梁。
线上授课成为新常态,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学术共同体,我的香港本地同学在小组讨论时分享他们家族在2003年SARS期间的经历;来自印度的室友分析比较亚洲与欧洲的防疫策略;美国同学则反思西方媒体对香港疫情的报道框架,透过Zoom的小方框,我们不仅在修读学分课程,更在参与一场全球公共卫生的 comparative study,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是疫情带给我们的意外学术礼物。
情感支持网络在危机中重新编织,面对隔离的孤独感,我们创建了“疫情互助群”,从分享快速检测试剂到交流心理调适方法,最令我动容的是,许多香港本地同学主动为我们这些内地生担任语言桥梁,帮助理解粤语发布的防疫指引,这种守望相助打破了以往的文化隔阂,创造了特殊时期的情感纽带,当我因疑似症状需要隔离时,是香港室友每天将餐食放在我的门口,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发来鼓励语音。
疫情下的香港校园变成了一个微观实验场,展示着社会韧性的构建过程,学校行政部门不断调整防疫措施,在公共卫生需求与学生福祉之间寻找平衡点;学生组织发起线上活动,维持着校园社区的凝聚力;国际学生办公室为滞留香港的留学生提供特别支持,这些应对机制或许不尽完美,但展现了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在危机中的组织弹性和人文关怀。
回顾这段特殊岁月,香港疫情中的留学生经历超越了单纯的“困难时期”叙事,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既体验着隔离的孤独感,也建构着新型的共同体,这种双重身份让我们获得了难得的洞察力:关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复杂性,关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关于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心理韧性的艺术。
当香港逐渐走出疫情阴霾,我们这些留学生将带着这段经历赋予的独特视角走向世界,我们比同龄人更理解全球互联的脆弱性与必要性,更懂得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识,更能够在危机中保持冷静与同理心,疫情中的香港如同一座淬炼场,让我们在困境中成长为更具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世界公民——这不仅是对学术知识的补充,更是对生命理解的深化。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留学生活不再只是关于学术追求和文化体验,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在全球危机中定位自我、连接他人、贡献社区的实践课程,香港疫情教会我们的,或许比任何一门课都更加深刻:人类的联结不仅存在于共享的欢乐中,更显现在共同面对的挑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