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核酸检测亭成为街角日常,当健康宝二维码成为通行证,当两米线距离成为社交礼仪,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应对疫情考验,2022年春夏之交,这座拥有近22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再次面临疫情防控的严峻挑战,在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之间,在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之间,北京正在书写一份特殊时期的城市治理答卷。
北京疫情管控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与简单化的一刀切不同,北京创新采用“分区分级”管控模式,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得清晰有序,朝阳区部分区域提升管控措施的同时,海淀区的图书馆、博物馆仍有序开放;房山区暂停堂食的同时,西城区的商场依旧灯火通明,这种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数据助力下的流调工作能够快速锁定风险点位和人员,实现“快封快解”,许多封控区域甚至在24小时内就完成研判解封。
疫情管控不仅考验城市治理能力,更考验民生保障水平,当某个小区突然封控,物资供应体系即刻启动——物美、超市发等连锁商超增加30%以上备货量,美团、叮咚等平台增派50%配送力量,社区工作者组成“爱心小队”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北京建立了“白名单”机制,确保医疗、环卫、水电燃气等城市运行保障人员正常通行,维系着城市的生命线,这种保障体系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付出,他们共同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后盾。
疫情防控不仅关乎公共卫生,更关乎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在北京各个封控社区,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社区干部定期询问居民情绪状态;线上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从国家大剧院的云端音乐会到首都图书馆的在线阅读小组;高校为学生提供线上心理辅导,企业为员工安排弹性工作制,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缓解了疫情带来的焦虑感,保持了社会的情绪稳定,彰显了城市温度。
疫情管控下的北京经济展现出惊人韧性,2022年第一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2%,线上消费增长17.1%,“云端经济”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研发不停步,通过“共享实验室”和远程协作继续推进科技创新;金融街各大机构通过轮岗制和远程办公,保障国家金融命脉正常运转;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常开市,资本市场功能未受疫情影响,这种经济韧性既源于北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得益于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策略的有效实施。
北京疫情管控并非完美无缺,初期也曾出现过蔬菜临时短缺、就医通道不畅等问题,但这座城市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改进速度,针对民众反映的就医难问题,北京快速建立封控管控人员医疗救治机制,设立定点医院,开通专用通道;针对核酸检测排长队现象,迅速增加检测点位,优化检测时间;针对弹窗误判情况,完善审核机制,设立申诉热线,这种在不断试错中完善的能力,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北京的战疫实践向世界展示了超大型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既不放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又不完全停滞社会经济运行;既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又最大限度保障民生需求;既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控效率,又保留人文关怀的温度,这种平衡之道,这种精准之策,这种韧性之力,或许正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留给世界的又一重要启示。
当疫情终将过去,这些特殊时期的治理经验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动这座古都迈向更加智慧、更有韧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