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福州遭遇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冲击,街道空了,门店关了,榕树的绿荫下不再有聚集下棋的老人,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只剩下防疫广播的回响,这座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但福州人用独特的城市精神诠释了:暂停不等于停滞,隔离隔不断人间温情。
福州抗疫史,是一部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史诗,借助数字化防控平台,福州在72小时内完成近千万人核酸筛查,通过“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机制,迅速锁定传播链,在福州大学城,AI算法优化了物资配送路径;在仓山区,智能机器人承担起无接触送餐任务,但科技的温度,最终要由人来传递,那些身穿防护服的“大白”们,在防护面罩后露出微笑,用福州方言安抚着排队检测的老人,让冷硬的防疫措施透出闽都特有的柔情。
疫情下的福州,呈现出双面图景,传统线下商业遭遇寒流:东街口百货拉下卷帘门,达明美食街熄灭了往日灯火;数字经济逆势崛起:永辉生活APP订单量增长300%,朴朴超市配送员穿梭在大街小巷,更有趣的是,许多老字号开始跨界求变:同利肉燕开设直播教学,春伦茶业推出“防疫茶包”,福州软木画艺人通过短视频传授技艺,这种创新求变的基因,其实深植于福州的城市血脉——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之一,福州人早已练就了在挑战中转型的本领。
最动人的永远是市井烟火,在台江区某个封控小区,居民们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闽剧片段与流行歌曲在楼宇间交响;在晋安区,社区干部用福州话录制防疫口诀:“口罩戴牢牢,病毒无处逃”;连江县的渔嫂们组建互助群,为隔离家庭代购海鲜,这些琐碎而温暖的细节,编织成特殊的抗疫记忆,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在危机中格外耀眼。
疫情如同一个棱镜,折射出福州城市治理的进步,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有条不紊,从“一刀切”到精准防控,福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建的海峡奥体中心方舱医院不仅承载医疗功能,更设有闽籍心理学家热线角;流调排查时特意标注福州方言使用者,配备方言翻译——这些人文关怀的细节,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当烟火气重新升腾在安泰河畔,当鱼丸锅边重新飘香于街头巷尾,回望这场疫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防疫手段的升级,更是一座千年古城的精神韧度,那种融在福州人骨子里的特质——林则徐“海纳百川”的胸襟,严复“适者生存”的智慧,冰心“爱的哲学”的温情——在特殊时期汇聚成光。
闽江潮水依旧奔流,榕树新枝已然萌发,经此一疫,福州这座向来低调的省会城市,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另一面:不仅是有着三山两塔的历史名城,不仅是数字中国的先行示范区,更是一座在危机中保持从容、在困境中创新求变、永远守护着人间烟火的温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