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再次面临登革热疫情的挑战,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雨季较长,为蚊虫孳生提供了理想环境,这使得登革热疫情成为每年夏秋季节的公共卫生重点,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和官方信息,全面分析2024年福州登革热疫情的最新情况、传播特点、防控措施及公众应对建议。
2024年福州登革热疫情最新概况
截至2024年7月,福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福州登革热疫情呈现局部散发和聚集性特点,累计报告病例数较2023年同期有所上升,但整体处于可控范围,疫情主要分布在仓山区、台江区和晋安区等人口密集、水域较多的区域,其中仓山区由于老旧小区较多、排水系统不完善,成为疫情高发区,病例类型以轻症为主,重症病例占比低于5%,暂无死亡病例报告,疫情高峰预计出现在8月至10月,这与福州雨季(5-9月)和蚊虫活跃期高度重合。
疫情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导致2024年福州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偏多,创造了大量蚊虫孳生环境(如积水容器、废弃轮胎等);人口流动增加,尤其是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行和贸易往来,输入性病例较往年增多;部分社区蚊媒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公众防蚊意识薄弱,福州市政府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监测和预警,力争在疫情扩散前遏制势头。
传播特点与风险因素
2024年福州登革热疫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由于伊蚊繁殖周期短(约7-10天),疫情在局部社区易形成聚集性爆发;二是病例年龄分布以中青年和老年人为主,这与户外活动较多和免疫力差异有关;三是输入性病例占比高,约30%的病例有近期东南亚旅行史,凸显了跨境防控的重要性,风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城市积水、垃圾堆放)、行为因素(如缺乏防蚊措施)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偏远地区诊疗能力较弱)。
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2024年福州流行的以DENV-1和DENV-2型为主,这增加了重复感染和重症风险(如登革出血热),疾控部门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已确认病毒株与周边国家流行株高度同源,提示疫情可能通过国际旅行输入。
政府防控措施与公共卫生响应
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2024年登革热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动的综合防控策略,加强蚊媒监测和灭蚊行动:在全市范围开展定期蚊虫密度调查,对高发区进行化学消杀(如喷洒杀虫剂)和环境治理(清除积水、疏通沟渠),提升医疗应对能力:指定市一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作为定点救治机构,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确保早诊断、早治疗(使用NS1抗原检测等快速诊断方法),政府还通过媒体和社区宣传,普及防蚊知识,鼓励居民使用蚊帐、驱蚊剂,并推广“清除孳生地”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防控效率,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预测疫情趋势,并利用手机APP发布预警信息,这些措施已初步见效,截至2024年7月,蚊虫密度较疫情初期下降20%,病例增长趋势放缓。
公众应对建议与未来展望
面对登革热疫情,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个人防护包括: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和黄昏)外出,穿着长袖衣物,使用EPA认证的驱蚊产品;家庭防护重点在于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如定期清理花盆、水瓶等积水容器,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社区应配合政府行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展望未来,福州登革热防控需长期坚持,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疫情数据;投资研发疫苗(目前登革热疫苗仍在试验阶段)和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灭蚊);将蚊媒防控纳入城市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以减少积水问题,2024年的疫情虽具挑战,但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福州有望有效控制疫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024年福州登革热疫情提醒我们,蚊媒传染病防控任重道远,只有科学应对、全民参与,才能构建 resilient 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