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身影在空荡的街道上进行消杀,雾气在路灯下形成奇异的光晕,这条标注“福州抗疫现场”的短视频在24小时内获得了50万次播放,上千条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加油福州!”“一线人员辛苦了!”。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在近期福州疫情防控期间,从抖音到快手,从微信视频号到B站,一段段记录福州疫情的视频内容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数字镜像空间,这些视频既是个体记忆的碎片化记录,也是集体情感的视觉化表达,更是一座城市在特殊时期的全方位自白。
福州疫情视频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叙事结构,官方媒体发布的视频往往构图严谨、画面清晰,聚焦宏观叙事——方舱医院的建设进度、政府保供措施的落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这些视频传递的是秩序、效率与权威感,播放量稳定但互动性相对较弱,相比之下,民间自发的视频内容则更加鲜活多元:有志愿者第一视角记录的防疫日常,有居民从阳台拍摄的空荡街道,还有创意类短视频将核酸检测贴纸做成趣味合集,这种官方与民间双轨并行的视频叙事,共同构建了疫情之下的立体福州图景。
这些视频之所以产生强大传播力,源于其触达的三重情感共鸣,一是地域认同感——三坊七巷的空寂、闽江两岸的静谧、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变身为方舱,这些地标性场景唤起福州人的共同记忆;二是集体共情力——防护面罩下的压痕、深夜依然亮着的核酸检测灯、隔离居民齐声合唱《爱拼才会赢》,这些画面超越了信息传递本身,成为情感连接的纽带;三是抗疫参与感——通过“晒核酸检测结果”、“拍志愿者送菜过程”等视频创作,普通市民得以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记录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抗疫参与感。
技术赋能彻底改变了疫情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机制,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随时记录;5G网络保证了即时上传的顺畅;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算法则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兴趣用户,一个福州大学生拍摄的“隔离日记”Vlog可能被推送给远在异乡的福建人,一段社区干部用福州话广播的视频可能引发本地社群的情感共振,技术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更重塑了传播的情感维度。
疫情视频生态也存在值得警惕的隐忧,部分摆拍式“正能量视频”引发真实性争议,个别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夸大事实,还有一些视频无意中泄露他人隐私,这些现象提出了深层的伦理问题:在记录疫情时,如何平衡真实性与传播性?如何尊重个体隐私与公众知情权?如何避免灾难娱乐化倾向?
从更宏观视角看,福州疫情视频构成了中国抗疫数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2020年武汉疫情时的视频记录,现在的疫情视频更加理性多元,既保留感人瞬间,也开始展现生活化的抗疫日常——线上办公、网课教学、云端娱乐等新常态,这种演进反映了社会对疫情认知的深化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
福州疫情视频既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也是数字时代城市记忆构建的典型样本,它们或许画面粗糙,或许视角有限,但正是这些碎片化的视觉记录,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抗疫史诗,当未来的历史学家试图解读这场疫情中的城市生活时,这些视频将成为最鲜活的一手资料——不仅记录事件本身,更记录下普通人在非凡时期的坚韧、智慧与温情。
在镜头起落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疫情下的福州,更是一个民族面对危机的集体应对方式,每一段视频都是一个时空胶囊,封存着这个时代的复杂情感与精神底色,而这些数字记忆的真正价值,或许要等到多年以后,当我们重新翻阅这些晃动画面时,才能完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