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福建省福州市遭遇罕见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导致城区多处出现严重内涝,交通中断,部分低洼区域居民被困,福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应急管理、消防、交通等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截至16日上午,暂无人员伤亡报告,但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已达数千万元。
突发天气过程与灾害情况
据福州市气象局监测,本次强降雨主要集中在15日20时至16日2时,鼓楼、台江、仓山等中心城区降雨量均突破历史极值,五一广场站小时雨量达120毫米,达特大暴雨级别,短时间内高强度降水导致市区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西湖公园、火车站周边、金山大道等关键路段积水深度超过1米,多辆车辆被困,部分地铁站点临时关闭。
内涝还引发次生灾害:闽江水位急剧上涨,临近江岸的步行道被淹没;晋安区一处老旧墙体因雨水浸泡发生坍塌,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多个小区地下车库进水,居民财产受损严重,社交媒体上,市民拍摄的视频显示,部分区域水深及腰,救援人员正使用皮划艇转移被困群众。
多部门应急响应与救援行动
灾害发生后,福州市立即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消防、武警、市政工程等部门组成抢险队伍,出动人员逾2000人次,调配抽水设备500余台、救援车辆300余辆,重点对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等区域进行排涝作业,消防救援人员连夜营救被困居民180余人,疏散低风险区群众约600人。
公共交通系统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地铁1号线部分区间停运,公交线路绕行27条;高速公路福州段限速通行,铁路部门对部分列车实施调度延迟,卫健部门启动医疗绿色通道,确保伤患及时救治;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排查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生活物资。
灾害成因与历史对比分析
专家初步分析,本次突发内涝是极端天气与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台风外围环流和季风增强影响,福州处于强对流中心,降水强度远超排水设计标准;城区扩张过程中,部分区域地下管网老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凸显,应对突发暴雨能力不足。
对比历史数据,福州近年内涝频发:2015年“苏迪罗”台风期间,城区最大积水深度达1.5米;2023年“海葵”台风导致类似险情,尽管政府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排水系统改造,但极端天气下的应急能力仍需提升,此次灾害暴露出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公众自救意识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
社会影响与未来防范建议
突发内涝对福州经济社会运行造成显著冲击:当日超200家企业停工,农贸市场部分供应中断,电商配送延迟;中小学及幼儿园临时停课,多项大型活动取消,保险公司已启动快速理赔程序,但灾后重建需持续投入。
为增强城市韧性,专家建议:
- 升级基础设施: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和河道疏浚,重点改造低洼区域排水系统;
- 优化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短临预报精度,完善社区级预警信息推送;
- 加强公众教育:开展防灾演练,普及避险知识,鼓励居民参与应急响应;
- 统筹生态规划:保留城市绿地与湿地,增强自然调蓄能力,减少硬化地面覆盖。
福州降雨已逐渐减弱,内涝点位大部分排空,交通秩序正在恢复,市政府表示将全面评估灾害损失,启动灾后修复工程,并进一步健全极端天气应对体系,此次事件再次警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安全需长期投入与科学规划,唯有通过系统性治理,方能有效应对“突发”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