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四川省和云南省昆明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省市,其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备受关注,四川省在疫情管理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注重科学精准和人文关怀;而昆明市则根据本地实际,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两地政策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共同构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
四川省疫情管理:科学精准与常态化防控并重
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和交通枢纽,面临较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四川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率。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和风险人员排查。 四川严格落实“入川即检”政策,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关键节点设置查验点,对来自风险地区的旅客实施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追踪密接者和次密接者,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控制风险源。
二是实施分级分类管控。 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四川将区域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高风险区严格封控,中风险区人员限流,低风险区强化社会面防控,这种差异化策略既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是加强常态化核酸检测。 四川在全省范围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推广“15分钟核酸采样圈”,重点人群按规定频次进行检测,普通群众“愿检尽检”,此举提高了疫情监测的敏感性,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病例。
四是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在疫情防控中特别注意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建立专门队伍负责封控区物资配送,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昆明最新政策: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
作为云南省会和旅游城市,昆明市近期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上级政策要求,动态调整防控政策,既防范疫情输入扩散,又促进人员有序流动。
一是优化来返昆人员管理。 昆明根据国内疫情形势,动态调整风险地区名单和相应管控措施,对高风险区来返昆人员实行集中隔离;中风险区人员需居家健康监测;低风险区人员凭健康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自由流动,通过“昆明健康宝”等信息化手段,简化报备流程,提高通行效率。
二是调整公共场所防控要求。 昆明市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变化,动态调整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在疫情平稳期,进入公共场所需扫码、测温、戴口罩,但一般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当出现本土疫情时,则会适当加强管控,如限流、查验核酸证明等。
三是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昆明市建立健全平急转换机制,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开展流调溯源、风险区域划定、人员隔离管控、大规模核酸检测等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
四是加强疫苗接种服务。 昆明市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老年人群体的接种率,通过设立临时接种点、移动接种车等方式,方便群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川滇协作:区域联防联控的典范
四川和云南地缘相近、人员往来频繁,两地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共享疫情信息,协同落实防控措施,共同应对疫情挑战,这种区域协作模式提高了整体防控效率,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又需要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四川省和昆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将科学精准防控与保障民生经济相结合,才能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随着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人们对疫情的认识更加理性,应对更加从容,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赢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