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秋,哈尔滨的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这座以冰雪文化和俄式风情闻名的北方城市,却因为新一轮新冠疫情而陷入沉寂,街道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央大街的面包石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回归。
核酸检测点的长队
清晨六点,天还未亮,李大爷已经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了核酸检测点前,他是道里区一个老小区的居民,今年72岁,队伍蜿蜒了数百米,每个人都在寒风中呵出白气,却保持着默契的间隔。
“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七次全员检测了。”李大爷对身后的年轻人说,“去年那波疫情,咱们哈尔滨控制得多好,没想到这次又来了。”
年轻人点点头:“是啊,不过这次检测速度比上次快多了,听说昨天全市检测了400多万人呢。”
队伍缓缓前进,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们不断重复着采集动作,一位工作人员来回走动,提醒大家提前准备好健康码,李大爷掏出老人机,有些笨拙地操作着,旁边的志愿者见状赶紧上前帮忙。
隔离小区的温暖
在南岗区某被封控的小区内,张女士一家已经居家隔离了14天,她的女儿今年高三,正处于备考的关键时期。
“刚开始确实焦虑,孩子要上网课,我和她爸都得居家办公,房子小,难免互相干扰。”张女士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但邻居们建了微信群,谁家缺什么,在群里说一声,很快就有人帮忙。”
最让张女士感动的是,楼上住着一位退休教师,主动在群里提出可以免费为高三学生辅导数学。“现在我们这栋楼有五个高三孩子,每天下午通过视频一起上课,互相督促,比在学校里也不差什么。”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送来生活物资,收集垃圾,还会关心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有一次我随口说了句想吃红肠,第二天志愿者就送来了一根,说是他们自己的储备。”张女士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抗疫一线的坚守
王医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科大夫,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他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天没休息。
“最累的时候,一天要筛查上千个发热患者,穿上防护服就是8个小时不能脱。”王医生说,“但是看到同事们都在坚持,看到患者期待的眼神,你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治愈出院时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们太辛苦了,等我隔离结束,给你们包饺子送过来。”
“其实我们不求什么回报,只希望人们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王医生说,“疫情防控是全社会的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
冰雪旅游的寒冬
哈尔滨素有“冰城”之称,冬季旅游是许多市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疫情让这个冰雪季节变得冷清。
刘先生在太阳岛风景区经营着一家雪具租赁店,往年的这个时候,店里早已人声鼎沸。“今年库存都准备好了,却等不来游客。”刘先生苦笑道,“但是没办法,疫情防控是第一位的,我们已经开展了线上业务,通过直播卖一些冰雪运动装备,勉强维持。”
冰雪大世界的建设也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止,工人们全部实行闭环管理,每天进行核酸检测。“我们希望疫情尽快过去,让更多人看到今年的冰灯美景。”项目负责人表示。
黎明前的黑暗
疫情下的哈尔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推迟婚礼的年轻情侣,有无法回家看望病重父母的中年人,有每天为防疫人员免费送餐的餐馆老板...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编织成了哈尔滨抗疫的壮丽画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持;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凡温暖。
截至11月中旬,哈尔滨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多个地区陆续解封,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北方城市,再一次展现了它的韧性与温度。
冰雪终会消融,疫情终将过去,而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的故事,将会被铭记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成为哈尔滨历史中温暖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