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心一家知名健身馆毫无预兆地突然关闭,大门紧锁、客服失联,数百名会员陷入维权困境,这一事件不仅引发本地消费者强烈反响,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对预付费消费模式风险的热议,记者走访现场、采访会员与业内人士,试图还原事件全貌并探讨其背后的行业监管漏洞。
事件回顾: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动力之源”健身馆(化名)曾是周边白领和居民的热门选择,上周六清晨,多名会员像往常一样前往锻炼时,发现场馆大门紧闭,内部器材已被搬空,前台张贴着一张寥寥数语的告示:“因内部调整,本店即日起停止营业。”会员们试图联系教练和客服,电话均无法接通,企业注册地址也已人去楼空。
会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两个月前刚充值5000元购买私教课程,“教练上周还催我续费,完全没提闭店的事”,初步统计,受影响会员超过300人,未消费金额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部分会员甚至预付了三年期的“超级会员”。
消费者维权:艰难与无奈
事件发生后,部分会员组建维权群,尝试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消协和法律途径维权,维权过程困难重重,健身馆注册主体为一家小型文化公司,注册资本仅50万元,且疑似已申请简易注销程序,许多会员签署的合同条款模糊,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更棘手的是,部分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平台或现金支付,难以提供完整转账凭证。
南京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类似预付费纠纷近年频发,但由于企业“跑路”速度快、财产转移隐蔽,消费者往往面临“追责无门”的困境,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但能否追回损失仍是未知数。
行业乱象:预付费模式的双刃剑
健身行业普遍依赖预付费模式维持现金流,但高负债运营和盲目扩张常导致资金链断裂,一位从业者透露,南京部分健身馆每月营收中预付费占比高达70%,一旦新会员增长放缓,旧客消课压力便会激增,“闭店跑路成了某些人的‘止损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并非个例,2023年以来,全国多地曝出健身馆、教培机构突然关停的案例,专家指出,预付费监管缺失是核心问题,尽管《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备案并设立资金存管账户,但实际执行率较低,部分商家通过注册多个主体规避监管。
深层反思:如何守住消费安全底线?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预付费消费领域的三大漏洞:一是准入审核不严,企业注册成本低、违法代价小;二是资金监管缺位,消费者预付款未被有效隔离;三是信用体系缺失,经营者“换马甲”重操旧业现象频发。
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一方面应推动预付费资金强制存管制度,要求企业按比例向监管账户存入保证金;另一方面需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禁止恶意闭店经营者再次进入市场,消费者也需提高风险意识,避免大额预付,并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的品牌。
重塑信任需制度与自律并行
南京这家健身馆的突然关闭,不仅是一场消费纠纷,更是一次对行业诚信和监管效率的拷问,唯有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才能让消费者不再为“预付费”提心吊胆,当健身馆的大门不再无故紧闭,市场才能真正充满活力与信任。
字数统计:998字
(注:文中健身馆名称为化名,事件细节基于典型案例综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