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湖北,全国各地迅速响应中央号召,展开对口支援行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天津市奉命对口支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段跨越千里的携手,不仅是地理上的“山海相连”,更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
对口支援的背景与决策
对口支援机制是中国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重要制度安排,疫情爆发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天津市作为直辖市,经济实力雄厚、医疗资源丰富,被指定支援恩施州,这一决策既考虑了天津的医疗能力,也兼顾了恩施的实际需求——恩施州位于鄂西南山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防控压力较大。
天津的迅速响应与精准支援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制定“天津模式”支援方案,医疗队于2020年2月12日紧急集结,首批138名队员涵盖呼吸、重症、感染等专业,携带大量医疗物资奔赴恩施,支援工作突出“精准”二字:
- 医疗救治:天津医疗队直接参与一线诊疗,协助恩施州中心医院、民大医院等机构优化流程,提升救治成功率,他们引入天津的“红区”管理经验,强化重症监护,累计救治患者超千例。
- 防控支持:协助当地开展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防控,帮助恩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从零提升至万份以上。
- 物资保障:天津调动全市资源,向恩施捐赠呼吸机、防护服等急需物资,并开通生活物资绿色通道,缓解当地短期短缺问题。
超越医疗:全方位帮扶与长期协作
天津的支援不仅限于医疗,针对恩施州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天津同步推进“战疫”与“战贫”:
- 消费扶贫:利用电商平台推广恩施的茶叶、药材等特产,2020年累计采购农产品超亿元。
- 人才交流:派遣管理、技术人才驻点指导,并为恩施医务人员提供在线培训,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 长期合作:双方签署协议,在公共卫生、教育、旅游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天津医科大学与恩施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情感交融:山海之间的温暖故事
支援过程中,两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天津医生张磊在恩施连续工作40天,女儿出生仅通过视频见面;恩施村民自发采摘蔬菜送往医疗队驻地,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感谢,这些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注脚,恩施州政府曾致信天津:“你们的无私援助,恩施人民永远铭记。”
启示与反思
天津对口支援恩施的成功实践,凸显了中国制度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其经验在于:
- 快速响应与高效协同:从决策到落地仅用时数天,体现了行政效率。
- 科学施策与精准发力:针对当地短板提供定制化援助,避免资源浪费。
- 军民融合与社会参与:天津调动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初期物资调配的协调问题、长期心理支援的缺失等,为未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改进方向。
天津与恩施的对口支援,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精神的缩影,从海河之滨到武陵山区,两地用行动诠释了“风雨同舟”的真谛,后疫情时代,这份情谊已转化为持续合作动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历史将铭记这段山海相连的佳话,它不仅是抗疫胜利的基石,更是中国力量与温度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