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迅速席卷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各省市纷纷伸出援手,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祖国南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虽与武汉相隔千里,却以最快的速度、最实的行动、最暖的情谊,谱写了一曲“八桂情深援荆楚”的动人篇章。
闻令而动:广西医疗队的千里驰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7日,广西首批援鄂医疗队137名队员紧急集结,奔赴武汉,他们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涵盖呼吸、重症、感染等关键科室,临行前,许多队员剪短了头发,写下请战书,甚至瞒着年迈的父母,只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武汉的日夜里,广西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重症病区,累计收治患者397人,其中重症85人,护士梁小霞因连续工作晕倒在岗位,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8岁,她的故事让无数人泪目,也成为广西援鄂精神的一座丰碑,截至2020年3月,广西共派出8批962名医疗队员,为武汉抗疫注入“广西力量”。
物资保障:从螺蛳粉到防护服的“硬核支援”
除了人力支援,广西还倾其所能提供物资保障,作为“南菜北运”基地,广西紧急调运砂糖橘、沃柑、蔬菜等农产品超2000吨,确保武汉市民“菜篮子”不断供,柳州市民自发捐赠3万盒螺蛳粉,让武汉医护人员尝到“广西味道”,网友笑称:“这回连‘臭’都成了爱的味道。”
在医疗物资方面,广西药企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广西北仑河医疗卫生材料有限公司将库存的10万只N95口罩全部捐往武汉;北海合浦县一家企业连夜改造生产线,日产防护服2000套,据统计,广西累计向湖北捐赠医疗物资价值超1.2亿元。
壮乡温情:民族文化凝聚抗疫合力
广西的支援不仅体现在物资上,更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传递温暖,壮族歌手创作抗疫山歌《武汉加油》,用壮汉双语演唱;瑶族绣娘缝制绣有“平安”字样的香囊送给患者;桂林画家绘制《漓江春色》赠予方舱医院,为患者带来心灵慰藉,这些举动让武汉人民感受到:“我们虽隔山水,却心手相连。”
长效协作:从抗疫到复苏的“桂鄂之谊”
疫情平稳后,广西与武汉的协作并未停止,2020年4月,广西组织“湖北籍务工人员返岗专列”,帮助3000多名滞留人员返汉复工;同年6月,武汉企业采购广西扶贫产品超500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两地在公共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将“战时情谊”转化为发展动力。
背后的精神密码:壮乡儿女的家国情怀
广西的倾力支援,源于三个深层动因:
- 感恩回馈:2008年汶川地震时,湖北曾对口支援广西灾区;
- 民族团结:壮、汉、瑶等各族群众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 边疆担当: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广西深知“命运与共”的深刻含义。
从漓江到长江,从壮乡到荆楚,广西用行动诠释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华夏精神,这段跨越千里的抗疫佳话,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武汉医生在感谢信中所写:“广西的山水养人,广西的情谊更暖心。”这份守望相助的力量,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长卷中。
(全文共计102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