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打破了雪域高原的宁静——拉萨发现新冠病毒阳性病例,这座常年沐浴在阳光下的圣城,第一次面临如此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布达拉宫广场不再有磕长头的信众,大昭寺周边转经道上往日摩肩接踵的景象悄然消失,八角街的商铺纷纷拉下了卷帘门,疫情以不容商量的方式,改写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日常图景。
疫情初期的拉萨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并置:一方面是突如其来的现代性危机,另一方面是藏族人民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信仰在防疫中的创造性转化,信徒们不再聚集朝拜,而是选择在自家佛堂诵经祈福;转经活动从线下移至线上,微信群里出现了“云转经”的倡议;喇嘛们通过网络直播举办法会,信众通过手机屏幕接受加持,这种调适并非信仰的退却,而是其在非常时期的智慧表达。
拉萨疫情的防控,彰显了特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治理智慧,考虑到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相对有限,政府采取了既坚决又灵活的防疫策略,检测人员学习简单藏语方便与老年人沟通,防疫物资包装上印有藏汉双语说明,隔离点尊重藏族饮食习俗提供酥油茶和糌粑,这些细微之处的文化敏感,使得防疫措施不仅是一道科学指令,更成为一次人文实践。
疫情中的拉萨人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神韧性,在城关区的一个社区,藏族阿姨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抗疫人员制作传统藏药香囊;年轻的藏族志愿者穿着防护服,背后不仅写有自己的名字,还画着寓意吉祥的“八宝”图案;哪怕是在方舱医院内,也能看到患者安静地捻动佛珠,面容平静,这种内在的平静与坚守,源自拉萨人独特的生命观——生死无常是人生常态,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善良与平和。
疫情下的拉萨更见证了一场无声的文化反思,当游客暂时消失,当转经道罕见空旷,拉萨人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有年轻藏族知识分子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没有了外来的目光,我们是否还记得如何与自己相处?”这种返身自问,触发了对文化主体性的新思考,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科学、封闭与开放,这些二元对立在疫情的压力下正在被重新协商和解构。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拉萨开始小心翼翼地重启,阳光再次洒满布达拉宫的金顶,大昭寺前的桑烟重新袅袅升起,只是人们脸上多了口罩,彼此间保持着一米的距离,这或许是后疫情时代圣城的新常态——既保持必要的防疫警惕,又逐步回归信仰生活。
拉萨的疫情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在全球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成为孤岛,哪怕是世界屋脊上的圣城,文化传统所提供的意义系统和心灵资源,能够帮助人类在灾难中找到方向感和安定感,拉萨教会世界的,不仅是如何应对疫情,更是如何怀着敬畏与希望,在无常中守护生命的尊严与精神的自由。
疫情终将过去,而拉萨依然会是那个拉萨——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以它特有的从容与智慧,凝视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见证着生命在磨难中的升华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