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的翠湖边上,柳枝依然轻拂水面,老街巷里飘着过桥米线的香气,与往年不同的是,市民们从容地扫码测温,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这座拥有846万常住人口的云南省会城市,正在以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昆明市的疫情防控最新举措,展现了一座旅游城市在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持社会运转之间的精细平衡。
精准防控:科学划分风险区域
昆明市最新疫情防控政策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根据疫情发展态势,昆明采用分区分级管理策略,将社区细化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类,实施差异化管控,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管控区遵循“人不出区、严禁聚集”,防范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大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昆明市充分利用“互联网+防控”模式,通过疫情溯源系统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以最快速度切断传播链,官渡区某街道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不再简单化地‘一刀切’,而是根据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精确划定风险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核酸检测:打造“15分钟采样圈”
为提升检测效率,昆明市全力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截至最近数据,全市已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1476个,配备采样人员4538人,检测能力达到每日45.5万管,在昆明南屏步行街,新投入使用的移动核酸检测车格外引人注目,市民从扫码登记到完成采样只需短短几分钟。
昆明市还创新推出“核酸+抗原”检测模式,在重点区域,先进行快速抗原筛查,再开展核酸检测确认,大大提高了早期发现能力,家住西山区的杨女士分享道:“现在做核酸很方便,我家附近就有三个采样点,手机上还能查看排队情况,避免了人员聚集。”
民生保障: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
疫情防控期间,昆明市特别注重民生保障工作,市商务局建立了生活必需品保供体系,确定重点保供企业47家,保障粮、油、肉、菜等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在临时封控小区,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物资配送队,打通配送“最后一百米”。
昆明市还启动了价格监测日报制度,对23种重要商品价格进行实时监控,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在王旗营蔬菜市场,每天约有2000吨蔬菜供应市区,市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我们采取了分流采购措施,同时开通了线上订购渠道,减少人员聚集。”
旅游防控:守住云南旅游门户
作为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昆明的疫情防控关系重大,长水国际机场严格执行“落地检”政策,对来返昆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旅游景区实行“限量、预约、错峰”管理,接待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昆明市还推出了“防疫智能哨兵”系统,在机场、火车站等关键点位部署智能设备,实现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和体温的快速核验,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赞叹道:“出机场全程只花了不到十分钟,既严格又高效,让我们玩得放心。”
疫苗接种:构筑群体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昆明市通过固定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和流动接种队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全人群疫苗接种,截至最新统计数据,全市累计接种疫苗超过1900万剂次,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达到了87.3%。
在昆明市体育馆大型接种点,医护人员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重点推进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官渡区吴井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设了夜间接种服务,方便上班族接种疫苗。
科技赋能:数字抗疫的昆明实践
昆明市充分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昆明健康码”系统持续升级,整合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轨迹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疫情风险的精准预测和预警。
昆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开发‘防疫一张图’系统,集成各类疫情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这一系统将实现对疫情发展态势的可视化分析,帮助决策者准确把握疫情走势。
写在最后
昆明的疫情防控,既体现了科学精准的策略,又蕴含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从精准划分风险区域到构建15分钟采样圈,从保障物资配送到推动疫苗接种,昆明市正在探索一条既有效防控疫情,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道路。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昆明市民展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配合,正如一位市民所说:“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我们的一点不便,换来的是大家的健康安全。”这种市民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正是昆明疫情防控最坚实的基础。
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昆明市将继续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护好这座高原湖城的美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