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多个大型商场相继关门或调整经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老牌百货到新兴购物中心,这一波“关门潮”背后,既是经济环境变化和消费模式转型的直接反映,也是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商业格局重塑过程中的必然阵痛,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商业主体的生存,更折射出城市发展中的深层挑战与机遇。
关门现象频发:数据与案例
自2020年以来,郑州已有超过10家大型商场宣布停业或转型,其中包括曾经的地标性商业项目,位于金水区的某知名百货于2022年正式关闭,其开业于1998年,曾是郑州零售业的标杆;而2023年,郑东新区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也因经营不善陷入停业整顿,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2022年全市大型商场空置率同比上升12%,客流量下降约15%,这一趋势在2024年仍未缓解,反映出商业地产面临的普遍压力。
原因分析:多重因素交织
郑州商场关门潮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复杂交织。
经济环境变化是直接诱因,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疫情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零售业销售额增长乏力,郑州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其商业地产供应过剩问题突出:截至2023年,郑州人均商业面积已超过2平方米,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2平方米的警戒线,导致竞争加剧和资源浪费。
消费模式转型加速了传统商场的衰落,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2023年,郑州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0%,而线下零售仅增长3%,消费者更倾向于体验式消费(如餐饮、娱乐),但许多传统商场仍以商品销售为主,缺乏创新业态。
第三,运营成本高企使得中小商场难以为继,房地产租金、人力成本和能源费用持续上涨,叠加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郑州某商场运营负责人表示,其年度租金成本占总支出的40%以上,而客流却逐年下降。
城市更新和规划调整也是因素之一,郑州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地铁建设和区域功能重组导致部分商圈客流分流,随着郑东新区CBD的崛起,传统市中心商圈的吸引力相对下降。
影响:从经济到社会的多维冲击
商场关门潮带来连锁反应,经济上,空置商业地产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上下游产业(如装修、物流);社会上,失业问题凸显——据估算,郑州零售业近年裁员率约10%,涉及数千个岗位;文化上,老牌商场的关闭消弭了城市记忆,引发市民情感上的失落,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那些陪伴成长的商场没了,仿佛一段历史被抹去。”
这一现象也催生了积极变化,倒逼商业主体转型创新:部分商场开始引入沉浸式体验、文创市集等新业态;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一些关门商场被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或创新园区,助力郑州从“商业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
出路与反思:创新与协调并重
面对挑战,郑州需多措并举,短期上,政府可通过减税降费、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刺激线下消费;中长期上,应优化商业规划,控制新增供应量,并推动存量物业升级,企业则需聚焦差异化经营,例如发展“商场+文旅”模式或数字化营销,值得注意的是,郑州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可借助区位优势打造跨境商业枢纽,吸引全球品牌入驻。
更深层看,商场关门潮是城市发展中的自然筛选过程,它提醒我们:商业的本质是服务人与社会需求,唯有以创新顺应变化,以人文关怀提升体验,郑州的商业才能在新格局中重生。
郑州商场关门潮并非终点,而是商业进化的一环,它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城市商业生态的契机,在消费升级和城市更新的双轮驱动下,郑州有望走出阵痛,构建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商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