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沈阳某高校宿舍走廊依然亮着灯,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轻轻地将餐盒放在每个寝室门口,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门内,大学生们或在线上课,或与家人视频,或在日记本上记录这特殊的一天,这是2022年春季沈阳高校封闭管理中的寻常一幕,也是数万沈阳大学生的共同记忆。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沈阳多所高校自三月起实施严格封闭管理,据沈阳市教育局数据显示,全市32所高校全部转入封闭或准封闭状态,约40万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各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将线下教学全面转为线上,暂停所有聚集性活动,实行分时段错峰取餐,并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
在严格的防疫措施背后,是大学生们鲜活的日常,东北大学大三学生王同学告诉记者:“最初确实有些不适应,每天只能在宿舍、食堂和核酸检测点之间移动,但慢慢地我们找到了节奏,宿舍成了教室、健身房甚至娱乐空间。”学生们发明了各种隔离期的创意活动:阳台音乐会、线上电竞比赛、寝室健身挑战,用年轻人的方式保持乐观。
隔离生活并非只有温馨与创意,心理专家指出,长期封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构成挑战,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显示,隔离期间学生咨询量较平时增加47%,主要问题集中在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和人际关系紧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坦言:“最难受的是不确定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封,担心实习机会流失,害怕毕业受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各高校响应机制逐渐完善,沈阳师范大学推出了“云心理咨询”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朋辈支持小组”,让学生互相提供情感支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室内健身APP,引导学生在有限空间保持运动,各校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困难。
与此同期,数字鸿沟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网络流量不足、电子设备老旧等实际困难,沈阳理工大学为此设立了“数字助学基金”,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流量补贴和设备借用服务,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构建起特殊时期的高校支持网络。
疫情下的隔离经历也催生了新的教育思考,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更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则培养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正如一位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所言:“这场危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技术不仅是应急手段,更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沈阳多所高校已开始有序解除封闭管理,但这段特殊的隔离经历,已然深深刻入这代大学生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关于疫情防控的故事,更是关于青春如何在困境中适应、成长和超越的叙事。
当这些大学生未来回首2022年的这个春天,他们或许会记得的不仅是隔离的约束,还有在危机中显现的人性光辉——同学间的相互扶持,师生间的深切关怀,以及自己在逆境中的韧性与创造力,这些品质,或许正是这场特殊“课堂”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