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郑州大学主校区门前,一道警戒线将校园内外划分为两个世界,线内是数万名渴望知识的大学生,线外是忧心忡忡的家长和社会,疫情期间,郑州大学是否可以自由出入?这个问题背后,是一场关于公共健康、教育权利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复杂博弈,随着疫情形势的波动,郑州大学的出入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形成了一套动态管理的机制,折射出中国高校在特殊时期的治理智慧与挑战。
政策演变:从严格封闭到精准防控
疫情初期,郑州大学迅速实施了最为严格的封闭管理,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实行“不进不出”政策,所有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离校,校外人员不得入内,教学活动全面转为线上,食堂取消堂食,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暂时关闭,这一阶段,出入校园几乎成为不可能,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经严格审批后才能通行。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经验积累,郑州大学逐步建立了更为精细化的出入管理制度,2021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审批制”出入管理:学生通过线上系统提交出入申请,注明事由、目的地、往返时间,经辅导员和院系审核批准后方可出入,教职工则凭工作证和健康码进出校园,这种模式下,“非必要不出校”成为基本原则,但合理需求得到了有限满足。
到2022年,伴随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郑州大学的出入政策进一步细化,学校引入了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调整管控力度,当郑州出现本土病例时,校园管理立即收紧;当疫情平稳时,则适当放宽限制,学校建立了“临时出入证”制度,对需要定期外出实习、就医的学生发放特殊通行证件,实现了“一人一策”的精准管理。
出入管理的多维影响
郑州大学的出入管控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多维影响,在教育层面,持续的封闭管理保障了教学活动的相对正常进行,避免了大规模聚集性感染,但同时也对实践性课程、实验室研究和社会实习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学生反映,长期的校园封闭导致他们错过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社会体验。
心理健康成为另一个突出挑战,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显著上升,郑州大学虽然加强了心理咨询服务,组织了丰富的校内活动,但仍难以完全弥补社会接触缺乏带来的心理影响,一些学生幽默地自称为“校困生”,反映了这种困境下的无奈与自我调适。
社会经济层面,校园封闭对周边商业生态造成了巨大冲击,郑州大学周边原本繁荣的商业街一度冷清,小店业主们面临生存危机,校园内的后勤保障系统承受着空前压力,食堂、超市需要满足数万师生的全部日常需求,物流和管理挑战巨大。
技术赋能与人性化探索
面对挑战,郑州大学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的管理创新,学校开发了集健康打卡、请假审批、疫情通报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了出入管理的数字化和高效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校能够精准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校门闸机与人脸识别、健康码系统联动,实现了秒级核验通行。
在人性化服务方面,郑州大学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学校组织了“校园快递志愿服务队”,帮助学生收取校外物品;增加了校内商业服务供给,引进更多品牌便利店;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户外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封闭生活,对于确有紧急需要出入的学生,学校建立了“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提供便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在疫情期间探索了“有限开放”模式,在周末和节假日允许学生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分批出校活动,这种弹性管理既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控制了疫情传播风险。
反思与启示
郑州大学的疫情期间出入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高校应急管理启示,平衡安全与自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透明沟通至关重要——当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必要性时,配合度会显著提高,技术应用应当与服务优化同步推进,数字化管理不能以牺牲人性化为代价。
高校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将疫情期间的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这包括:建设更强大的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制定分级分类的应急响应预案,培养师生的应急素养,以及建立校园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郑州大学疫情期间的出入管理,是一场没有先例可循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它既是对高校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也是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特殊考验,在自由与安全的天平上,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是艰难的选择,记录了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共同抗击疫情的集体记忆,这段特殊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也使我们对校园生活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