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南宁,邕江之水依旧静静流淌,青秀山上绿意盎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这座被称为“绿城”的城市悄然进行,面对反复的疫情,南宁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疫情管制措施,从核酸检测点到封控区管理,从流调追踪到物资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疫情防控的“南宁精度”与“南宁温度”,这些措施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手段,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窗口。
南宁疫情管制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精准”,不同于早期“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模式,南宁采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以街道、社区甚至小区为单位划定风险等级,尽可能缩小影响范围,在兴宁区出现确诊病例后,政府没有简单封控整个城区,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流调溯源,精准划定数个封控区和管控区,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疫情云图”系统的支撑,该系统整合了多源数据,能够实时可视化展示疫情传播链和风险区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民生保障机制是疫情管制的另一亮点,南宁创新建立“物资保供—社区配送—志愿者送达”三级保障体系,在封控区内设置临时生活物资供应点,组织超市、农贸市场开展“无接触配送”,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充分利用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搭建“菜篮子”工程与社区直通渠道,既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又保障了居民生活需求,青秀区某封控小区居民表示:“虽然不能出门,但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心里很踏实。”
数字化赋能成为南宁疫情管制的重要支撑。“智慧防疫”平台整合了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信息,实现一码通行;线上问诊平台为居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缓解了医院压力;重点场所的“电子围栏”系统自动记录人员进出情况,提高流调效率,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防控效率,也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疫情管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协同参与,南宁市广泛动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形成联防联控网络,在各核酸检测点,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帮助老年人使用手机扫码;心理咨询热线为隔离人员提供情绪支持;企业捐赠防疫物资,共同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这种全社会参与的防控体系,既减轻了政府压力,也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疫情管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如何维持长期防控下的社会心理稳定,这些都是南宁在不断探索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南宁在实施管制的同时,始终注重倾听民意,通过12345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收集市民意见建议,及时调整优化措施,体现了一种灵活响应、不断进化的治理智慧。
南宁的疫情管制实践表明,现代城市应急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命令与控制,而是一门需要科学精准、数字赋能、民生关怀和社会协同的综合艺术,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南宁正努力守护着那座城市最珍贵的东西——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一次核酸筛查、每一处管控区域、每一份配送物资,都在书写着这座城市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担当。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南宁的经验提醒我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既需要技术理性的冷静计算,也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只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守护好城市的核心价值与活力,而这,或许是南宁疫情管制实践带给我们的最深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