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银川市通报发现4例无症状感染者,标志着新一轮本土疫情的开始,这个看似普通的秋日,成为银川抗疫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当日凌晨,银川市疾控中心在对重点人群筛查中检测出阳性样本,随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首例病例系外地返银人员,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被发现,病毒溯源显示为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与当时国内其他疫情地区的毒株高度同源。
回溯银川的抗疫时间轴,疫情发展呈现典型的多点散发与聚集性特征交织态势,9月22日,确诊病例增至17例,涉及兴庆区、金凤区等多个区域;9月25日,银川宣布暂停堂食、关闭娱乐场所;10月初,疫情达到高峰,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突破30例,与2021年10月的那轮疫情相比(该轮疫情始于10月17日,首例为外省输入),本次疫情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但防控响应更为迅速精准。
疫情暴发并非偶然,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此次疫情与中秋节前后人员流动增加、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银川作为宁夏首府,地处西北交通枢纽,承担着大量物流和人流中转功能,这种区位特点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增加了疫情输入风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疫情发生在病毒变异株传播力增强的背景下,同时又面临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的双重压力。
疫情初期,银川市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9月20日当天即划定3个高风险区和7个中风险区,开展首轮全员核酸检测;9月22日宣布暂停线下教学活动;9月25日进一步强化社会面管控,这些措施相比2021年疫情响应时间缩短了48小时,管控措施更加精准化,避免了“一刀切”式的全面封控,体现了疫情防控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在抗疫资源调配方面,银川市在疫情初期即组建了2000人的流调溯源队伍,准备了10000间隔离房间,医疗物资储备可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与2020年初期疫情相比,检测能力提升显著——每日核酸检测能力从最初的1.5万管提升到10万管,采样点数量增加3倍,实现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布局。
经过35天的艰苦奋战,银川在10月25日实现社会面清零,11月3日全市降为低风险地区,这场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现代城市必须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既要保持常态化防控的敏感性,又要具备应急状态下的快速转换能力,银川疫情还表明,精准防控需要依托科技支撑,如建立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预警系统,同时也要夯实基层社区治理这个关键环节。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发展,病毒变异仍在继续,银川“9·20”疫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持续深思,只有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突发疫情应对能力,加强全民健康意识,才能在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中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每一次疫情回溯都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这或许是我们从“银川疫情几号开始的”这个简单问题中,所能获得的最深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