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疫情防控的持久战中,“累赘病例”这一说法偶尔浮现于公众讨论,所谓“累赘病例”,通常指那些需要消耗更多医疗资源、延长防控周期、增加社会经济成本的病例,如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者、病情复杂者或追踪难度大的感染者,从公共卫生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角度看,这个词本身隐含的排斥性值得警惕——在疫情防控中,每一个病例都不是数字,而是必须被扛起的生命重量。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和国际交通枢纽,疫情反复已成为常态,从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到Delta、Omicron变异株的多次冲击,北京始终面临输入性与本土病例交织的挑战,在这些疫情中,确实存在一些“高成本”病例: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初期不足导致的危重症、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的快速传播、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匿链条等,这些情况客观上增加了流调、隔离、治疗的难度,甚至短期拖累经济复苏,例如局部封控对商业活动的制约,但北京的政策选择始终明确:不放弃任何个体,以“动态清零”最大限度保护生命权。
将病例视为“累赘”是一种危险的短视,公共卫生的核心理念是普惠公平,如果因年龄、病情或社会地位而将患者分级,不仅违背医学伦理,更可能导致防控漏洞,若因担心资源消耗而放松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疫情反而更易在脆弱人群中扩散,最终加剧整体危机,北京在多次疫情中为老年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为外来人员提供免费筛查,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累赘”论调忽略疫情防控的系统性,病毒传播链中,任何一个节点失守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2022年北京天堂超市酒吧疫情中,一个看似普通的病例最终导致200余例关联感染,印证了“最小单元”的重要性。
北京的抗“疫”实践证明了“零放弃”的价值,通过精细化治理将“累赘”转化为“可控”,推行“一老一小”疫苗接种攻坚、建立方舱医院分级诊疗体系、运用大数据缩短流调时间,这些措施既降低了单个病例的成本,也体现了城市人文温度,北京将病例负担视为优化治理的契机,如健康宝系统的迭代、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布局,都是从应对复杂病例中积累的经验升级。
更重要的是,疫情检验的是城市的精神重量,称病例为“累赘”,实则是将生命价值工具化——只计算经济账,却忽略社会团结与公民权利的基石,北京作为首都,其防控政策始终与国家“人民至上”理念同频:从保障孕产妇就医通道到为快递小哥提供隔离支持,每一个案例都在定义何谓“文明城市的底线”,这或许会增加短期负担,但换来的长期信任远比经济成本珍贵。
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对待“累赘”的讨论不会止息,北京的答案是: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没有人是累赘,只有尚未尽到的责任,每一个病例都是构建免疫屏障的必要砖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守护,这座城市的抗疫史,正是一部将“负担”转化为“担当”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韧性不在于剔除脆弱,而在于如何拥抱脆弱并使之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