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球之际,中国两大重要城市——北京和香港,正以不同的方式应对疫情挑战,北京采取精准防控策略,力求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而香港在经历了严峻的第五波疫情后,正逐步走向复苏,两座城市的抗疫经验,为我们理解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视角。
北京疫情:精准防控的"首都模式"
北京市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近日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数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4月25日至5月10日期间,北京累计报告感染者约800例,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处于较低水平,北京采取的"快速响应、精准管控"策略显示出明显效果。
北京的疫情防控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响应速度快,一旦发现阳性病例,立即启动流调溯源,迅速锁定风险点位和人员;二是管控精度高,不搞"一刀切",而是科学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是检测力度大,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方便市民就近检测;四是技术应用广,充分利用健康宝、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支撑精准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方面做出了周密安排,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加强货源组织,商超加大备货量,外卖平台增加配送人手,确保封控小区居民生活不受影响,这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防控措施,赢得了市民的理解与配合。
香港疫情:从高峰到平稳的过渡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最新通报显示,香港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从3月初的数万例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第五波疫情明显缓和,这一转变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香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回顾香港抗疫历程,2月至3月期间,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超过5万例,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关键时刻,中央政府组建了内地援港抗疫医疗工作队,派遣专家指导抗疫,援建方舱医院,供应医疗物资,保障生活必需品,为香港抗疫提供了坚强后盾。
香港近期进一步调整防疫措施,自4月21日起分三个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第一阶段允许餐厅晚市堂食至晚上10时,重开健身房、美容院等场所;第二阶段将进一步放宽至8人聚会,重开酒吧、海滩等;第三阶段将基本取消所有限制,这种分阶段、有序的放开方式,既考虑了疫情风险,也兼顾了社会经济需要。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但同时会平衡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香港还大力推进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显著提高,为建立免疫屏障奠定了基础。
双城比较:不同路径的共同目标
北京和香港的抗疫策略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科学精准、生命至上的理念,北京作为首都,承担着特殊政治功能,其防控措施更为谨慎;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都市,面临更大的境外输入压力,需要兼顾国际往来需求。
两座城市都注重疫苗接种工作,北京全市疫苗接种率已超过90%,加强针接种率也在不断提高;香港疫苗接种率从年初的不足70%提升至目前的90%以上,特别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显著改善,这为两地应对疫情提供了重要保护。
在经济支持方面,两地政府都出台了针对性的纾困措施,北京推出了包括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稳岗就业等在内的18条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香港也推出了超过1700亿港元的逆周期措施,支持企业和市民应对疫情挑战。
科学防控与常态生活的平衡
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北京和香港都在探索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未来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重要手段,通过早期发现控制疫情传播;二是疫苗接种率将继续提高,特别是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和接种;三是防控措施将更加精细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是科技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防控效率。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不会完全消失,而是成为另一种循环出现的病毒,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通过科学手段控制其危害,同时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北京和香港的经验表明,坚持科学防控、全民参与、精准施策是有效应对疫情的关键。
疫情终将过去,但留下的经验和思考将长久影响我们,北京和香港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它们的抗疫实践不仅保护了市民健康,也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未来日子里,两座城市仍将携手前行,共同迎接战胜疫情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