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村委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这里既是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情上传的第一道关口,近年来,石家庄村委组织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行政执行者,蜕变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和乡村治理的枢纽,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基层权力的运行逻辑,更重新定义着千万村民的生活图景。
石家庄村委的转型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的现代化,过去,“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一个章子”是许多村委的真实写照,而今,通过河北省推行的“村级组织标准化建设”,全市村委普遍实现了“六有”标准:有标准场所、有完备设施、有规范制度、有专职人员、有经费保障、有数字平台,正定县某村委率先建立“数字村务通”系统,将宅基地审批、低保申请等27项服务搬上云端,村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办理,申请材料减少60%,办理时间压缩75%,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打破了信息壁垒,使村务运行从“黑箱”走向“鱼缸”。
治理模式的创新是石家庄村委改革的另一亮点,针对长期存在的“干部干、群众看”问题,石家庄推广“党群议事会”制度,每个村委牵头建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组成的议事组织,对村级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在栾城区一个村庄,村委通过议事会成功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用水分配难题: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了《用水公约》,安装智能水表实现精准计量,用水纠纷同比下降90%,这种协商民主实践使村委从“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激活了村民的主体意识。
经济职能的强化尤为引人注目,石家庄村委积极探索“村社合一”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平山县西柏坡片区村委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文旅产业链,带动周边12个村实现户均年增收2.3万元,赵县某村委依托梨树种植传统,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统一品牌、标准和销售,使“赵县雪梨”溢价率达30%,这些实践表明,现代村委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型成功的关键,石家庄实施“农村带头人优化工程”,通过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吸引返乡创业人才等途径,优化村委班子结构,数据显示,全市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2018年的31%提升至2023年的67%,平均年龄下降4.2岁,深泽县某村党支部书记是位“90后”海归硕士,带领村民发展电商直播,将本地布艺产品卖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然而转型仍面临挑战:部分村委行政负担过重,各类检查考核占比过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服务能力;老年化村庄面临治理人才短缺,对此,石家庄试点“村级事项准入清单”,明确村委权责边界;设立村级发展基金强化造血功能;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培育本土精英。
石家庄村委的蜕变是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微观缩影,这些变化证明,当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服务者而非管理者、成为赋能者而非控制者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这片孕育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传奇的土地上,村委改革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通过治理重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燕赵大地上化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