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冬的石家庄机场,本应是熙攘旅客与繁忙航班的交响曲,却意外成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的风暴眼,疫情突袭之下,一个尖锐问题刺破沉默:谁该为这场灾难负责?是机场管理方的疏漏,是旅客的侥幸心理,还是整个防疫体系的系统性脆弱?这场疫情不仅是一场医学战役,更成为解剖中国式责任伦理的活体样本,映照出当代风险社会中“责任迷宫”的惊人复杂性。
在传统认知图谱中,责任往往被简化为线性因果的僵硬链条——事件发生,寻找过失,追究个人,这种可称之为“钟表匠模式”的责任观,预设世界如精妙钟表,每个齿轮各司其职,故障必源于特定零件的失灵,石家庄机场疫情初期,公众舆论本能地滑向这一窠臼,急切搜寻“零号病人”或某个疏忽的安检人员,试图将弥散性风险压缩为具体化的道德标靶,地方官员闪电般免职、基层员工被推至舆论断头台,无不宣泄着对简单叙事与情感代偿的集体渴求。
病毒传播的混沌本质无情嘲弄着这般幼稚的归责逻辑,现代疫情是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无数微小疏失在复杂系统中的指数级放大,机场防疫本是脆弱链条——值机柜台的距离、通风系统的效率、消毒作业的频次、员工培训的深度,每个环节都存在被攻破的或然率,将全部罪责倾泻于末端个体,无异于让蚂蚁为堤坝溃决负全责,这既扭曲了事实的本相,又遮蔽了制度性缺陷,更导致“惩戒性剧场”取代实质性反思,形成一种异化的“责任表演政治”,每个人都在愤怒指责,但系统性问题在原地盘旋甚至强化。
深入审视,石家庄机场疫情实则暴露了中国式权责结构的深层悖论:权力上收与责任下移的诡异共生,防疫决策高度集中,但责任承担却层层转嫁,最终沉淀给无力抗辩的基层,机场一线员工背负着不可能完成的完美执行期望,却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自主裁量权与资源支持,这种“权责错配”实乃系统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泄压阀,通过定期献祭“替罪羊”来维持表面稳定,却使组织学习与长效免疫机制陷入瘫痪,追责越是严厉,基层越倾向于掩盖隐患、规避风险,形成“宁可不作为,也不愿冒风险”的逆向激励,这恰恰孕育了更大危机的温床。
要突破这一千年困局,必须推动责任伦理从“回溯性究责”向“前瞻性负责”的文明跃迁,与其执着于惩罚昨天的失误,不如倾力构建防御明天的体系,这意味着告别对“完美个人”的道德幻想,转而承认人类判断固有的易谬性,并通过制度设计来容错、纠偏与韧性建设。
具体至公共卫生治理,需构筑三道防线:技术层面,用智能化系统弥补人力监控盲区,石家庄机场应全面引入实时监控与AI预警,将模糊的责任转化为精确的数据流;制度层面,建立清晰、对称的权责清单,决策者必须为其指令承担对应后果,打破“上级决策、下级担责”的潜规则;伦理层面,培育“Just Culture”(公正文化),区分无心之失与玩忽职守,鼓励主动暴露隐患而非隐瞒。
石家庄机场的教训警示我们:病毒不仅是医学敌人,更是照妖镜,映现出责任体系的每一个裂痕与畸形,在一个命运交织的高风险时代,无人是孤岛,无人能独善其身,真正的负责任,不再是灾难后寻找忏悔祭品,而是以谦卑之心承认系统脆弱性,以集体智慧编织无缝防护网,让每一份权力都匹配相应的责任担当,当每一个节点都主动向前一步承担“响应义务”,而非后退一步撇清“过错责任”,我们才能说这座城市的机场真正学会了飞翔——不是起降技术的飞跃,而是责任伦理的翱翔,那将是对所有牺牲与眼泪最有尊严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