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南某工厂因过度防疫被迫停摆的新闻与杭州西湖边游人如织的画面同时映入眼帘,一种奇异的历史错位感油然而生,这两幅截然不同的防疫图景,恰似中国后疫情时代治理哲学的两极镜像:一端是惯性依赖行政强力控制的旧范式,另一端则尝试构建科学与人性平衡的新模式,河南与杭州,这两座承载着不同历史使命与文化基因的城市,正在疫情防控的细微实践中,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于现代治理能力的无声竞赛。
河南的防疫策略折射出传统农业大省转向工业化的阵痛与路径依赖,层层加码的封闭管理、动辄全域静止的雷霆手段,表面上维护了短期的安全稳定,实则暴露出治理体系对非常规手段的制度性依赖,当某县因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封锁全部出口,当郑州富士康工人徒步返乡的画面刺痛公众神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应急管理的失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契约危机——以绝对安全之名让渡的自由与尊严,是否真的换来了可持续的发展与真正的安全?数据冰冷地显示,河南2022年GDP增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是对“防疫与发展双赢”口号的无情反讽。
反观杭州,这座以数字经济立身的城市,则将疫情防控转化为展示其技术治理能力的舞台,健康码精密智控、场所码全域覆盖、核酸采样点15分钟生活圈,这些术语编织出一张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字防控网络,重要的是,杭州的防疫实践始终伴随着不断的规则优化与人性化调整——从“盲人扫码难”问题的迅速解决,到核酸有效期与出行需求的动态平衡,展现的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艰难统一,杭州的尝试证明,精准防疫并非技术万能论,而是如何在数据高效流动与权利保障之间找到那个微妙而珍贵的平衡点。
两座城市的分野,本质是治理思维范式的代际差异,河南模式延续了压力型体制下的“问责恐惧”,基层官员在“不出事逻辑”的驱动下,倾向于采取过度防御策略,陷入“严格-抱怨-更严格”的恶性循环,而杭州则依托较高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公民素养,尝试建构一种基于信任的治理伙伴关系:政府提供透明、可预期的防疫规则,市民则积极配合并反馈优化建议,这种互动不是单向度的命令与服从,而是双向的调适与共建。
我们亦需警惕将杭州经验浪漫化的倾向,数字化治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暗藏着数据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及数字鸿沟加剧的风险,当老人因无智能手机寸步难行,当外来务工者因系统误差寸步难行,技术的冰冷一面便暴露无遗,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在于技术工具的先进与否,而在于其是否嵌入权利保障与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核。
河南与杭州的防疫叙事,恰似中国治理转型的微观宇宙,前者代表了许多地区尚未摆脱的传统治理惯性,后者则展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场无声的竞赛没有绝对的赢家,却有着共同的启示:疫情防控不再是短暂的应急之战,而是演变为检验治理体系韧性与人性化程度的长期压力测试,未来的治理精英必须学会在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中航行,既不能沉溺于控制的安全幻觉,也不能迷信技术的万能解药。
当健康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背后的治理逻辑竞赛却刚刚进入深水区,河南的困境与杭州的探索共同证明:真正的防疫胜利不仅是病例清零,更是社会信任的重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涅槃,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最大的风险不是疫情本身,而是陷入路径依赖而丧失改革勇气——唯有敢于直面教训、借鉴经验的城市,才能在未来的危机中真正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