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卫健委通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再次拉响了这座城市的防疫警报,随着流调信息的公布,相关区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划定风险区域、组织核酸检测、追踪密接人员……一套成熟而高效的防控体系在闽江畔快速运转起来,疫情反复已成常态,而福州的应对之策彰显了特大城市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韧性与智慧。
本次福州疫情呈现出传播链清晰、发现较早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增病例与已知传播链关联密切,这得益于福州建立的敏锐监测网络,全市范围内设置的数百个核酸采样点迅速扩容,检测能力在24小时内提升至每日百万份级别,在大数据支持下,时空伴随者的追踪效率大幅提升,许多市民在接到防疫短信后一小时内就已完成报备和检测,这种“以快制快”的策略,正是福州从历次疫情防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疫情防控不仅是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更是全社会的协同作战,在台江区某封控小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了“最后一百米”保障队,每日配送物资逾2000份;在仓山区,药店开辟线上购药绿色通道,保障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福州大学城各高校立即启动线上教学,图书馆实行预约入馆,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这些细致入微的措施背后,是城市管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进化。
与2020年疫情初袭时相比,福州的应对显得更加从容有序,市民们不再恐慌性囤货,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供应充足;核酸检测排队长龙消失不见,代之以分时段预约的便捷服务;健康码系统历经多次优化,如今已实现一屏多码、全国互认,这种变化源于防控体系的科学化升级,更源于市民防疫意识的普遍提升,口罩已成为出门标配,保持社交距离成为自觉行为,这些习惯的养成大大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不容忽视,福州及时出台助企纾困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补贴支持;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保障港口24小时运转,确保外贸供应链畅通;各景区实行限量预约接待,在防控前提下维持旅游业生机,这些精准施策既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保持了城市的经济活力。
在抗疫第三年,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病毒将长期共存,福州此次疫情反弹提醒我们,防疫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但也不必过度恐慌,每个市民都是疫情防控网上的一个节点,接种疫苗、配合流调、做好防护,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行为,实则是构筑城市免疫屏障的重要基石。
夜幕降临,福州海峡奥体中心核酸检测点的灯光依然通明,红色帐篷下医护人员的身影令人动容,这座城市正在用科学和温度应对疫情挑战,用坚守和奉献守护万家灯火,疫情终将过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精神,将成为福州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