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哈尔滨因疫情按下暂停键,交通停运、商业停摆,整座城市仿佛被冻结在冰雪之中,消息传来,千里之外的杭州虽阳光明媚,却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当北方冰城因疫情陷入停滞,江南杭城该如何应对?这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验,更是对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
哈尔滨的停运措施并非孤立事件,随着Delta变异毒株的传播性强、潜伏期短的特点,全国多个城市都曾面临类似的艰难抉择,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血脉,一旦停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年疫情期间,全国有23个城市曾采取过不同程度的公共交通停运措施,平均停运时间为14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面对哈尔滨的情况,杭州首先需要的是“以人为镜”,哈尔滨疫情应对中的经验表明,早期精准防控远比全面停运更为有效,杭州应当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识别模型,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精准管控,避免“一刀切”式的全面停运,杭州的城市大脑系统已经在交通管理、城市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技术基础。
杭州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交通应急体系,城市交通不应该只有“正常运行”和“完全停运”两种状态,而应当建立多层级、多模式的应急交通方案,可以设计在疫情不同风险等级下的交通运营方案,包括减少班次、限制客流、分区运营等多种模式,应当大力发展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客流实时监测和运力动态调整,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仍能维持城市基本运转。
第三,杭州应当加强物资储备和配送体系建设,哈尔滨的经验表明,一旦实施交通停运,物资保障成为最大挑战,杭州应当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特别是要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数字化配送平台、无人配送技术等创新手段都应当在应急方案中得到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杭州需要提升公众沟通和参与水平,疫情防控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哈尔滨疫情期间,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曾引发一些误解和困惑,杭州应当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解释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争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应当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形成政府与市民的抗疫合力。
从长远来看,杭州还应该思考如何提高城市的抗风险韧性,这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避免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储备和应急能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减少物理接触依赖;完善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替代方案,确保在城市部分功能停摆时,社会基本运转不受影响。
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如同走钢丝,需要在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持社会运转之间找到平衡点,哈尔滨的停运措施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极端情况下的挑战与应对,对杭州而言,关键不是简单地模仿或回避类似措施,而是要从其他城市的经验中学习,构建更加精准、灵活、 resilient 的应急管理体系。
当北国冰城遭遇疫情寒流时,江南杭城应当未雨绸缪,既不过度恐慌,也不掉以轻心,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公众参与,杭州完全有能力在保障市民健康的同时,保持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验,更是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一次重要检验,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挑战中发现机遇,这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