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岁末的西安,本应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中,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暂停键,12月9日报告首例本土确诊病例后,这座常驻人口超1300万的超大城市,迎来了2020年武汉解封以来最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
疫情发展时间轴:从精准防控到全域管控 疫情初期每日个位数新增时,西安仍采取精准流调与点位管控相结合的策略,但随着12月18日长安大学家属院聚集性疫情爆发,传播链呈指数级增长,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宣布实行全市封闭式管理,2022年1月4日单日新增确诊高达95例,总病例数突破1800例,疫情进入最吃紧阶段,在“社会面清零”攻坚战后,1月18日首次出现新增病例降至个位数,标志着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进展。
抗疫体系的立体化实践 不同于初期的人手紧张,本次西安构建了“三级包保”(区县、街道、社区联动)和“五包一”(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医务工作者、民警、志愿者)防控体系,全市设立核酸采样点超1.2万个,单日检测能力达160万管,创新采用“核酸贴纸”形式实现人员流动精准管理,针对“就医难”问题,1月5日紧急开通“就医交通保障平台”,调配500辆出租车提供应急服务,同时设置“黄码医院”保障风险人群就医需求。
民生保障的温度与挑战 封控期间,政府组织7支“移动蔬菜直通车”队伍进驻小区,设立1300个保供网点,针对城中村租户等特殊群体,开展“送温暖”行动,发放应急食品超10万份,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出“小区集单+定点配送”模式,高校实施“免费餐食+防疫礼包”双重保障,虽然初期出现物资配送延迟等问题,但通过建立“楼长-物业-社区”三级响应机制,一周内打通了保供“最后100米”。
科技抗疫的西安方案 作为硬科技之都,西安启用“一码通”融合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轨迹三重数据,实施分级分类管控,航天基地企业研发的无人机配送系统,完成首批3.6吨紧急物资投送,雁塔区启用智能门磁系统,对居家隔离人员实现无接触管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中大数据排查出的传播链精度达87%,为流调工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全国支援下的长安坚守 疫情防控最艰难时期,来自山东、江苏等省的43支医疗队、45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西安,空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市第八医院重症病区,山东医疗队携带移动PCR检测实验室日检测量提升5万管,周边省市紧急调运蔬菜2.3万吨,中央财政下拨5亿元抗疫专项资金,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
截至2022年1月22日,西安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53例,治愈出院超1700例,这座经历过十三朝兴衰的古都,用35天艰苦卓绝的战斗证明:永宁门的石砖见证过盛世繁华,也承载得起疫情下的坚守与担当,如今城墙下的玉兰花已孕育蓓蕾,正如这座城市在疫情中积蓄的复苏力量——历经寒冬的考验,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新生。
(字数统计:9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