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疫情防控怎么样?”——这不仅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八百余万市民的切身之问,也是许多关注中国城市治理的人士观察的一个样本,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副中心,GDP总量突破万亿的特大城市,合肥的疫情防控从未像一些超大城市那样长时间占据网络热搜,但其“低调务实、科学精准”的策略,却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合肥打法”,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治理答卷”。
科学精准,“合肥打法”的核心要义
合肥的疫情防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始终强调“科学精准”四个字,力避“一刀切”式的懒政和过度防控,这背后体现的是城市治理者清晰的思路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统筹能力。
- 以快制快,精准流调与筛查: 面对瞬息万变的疫情,合肥的反应机制强调“快”,一旦发现阳性病例,流调溯源队伍迅速启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在最短时间内锁定密接、次密接等风险人群,并划定精准的封控区、管控区,最大限度缩小影响范围,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也组织得高效有序,通常采用“集中采、就近采、上门采”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筛查的覆盖面,又减少了对市民生活的干扰。
- 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管控措施: 合肥很少进行全城静态管理,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的管控策略,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做好个人防护,这种分区分级的动态管理,如同“绣花”一般精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 保障通道,物流畅通生命线: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制造业重镇,合肥深知经济动脉畅通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合肥格外注重保障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的畅通,设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确保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这既守护了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也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未雨绸缪,强大的基础能力建设
“战时”的从容源于“平时”的积累,合肥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高效,与其长期以来构建的强大基础能力密不可分。
- 夯实医疗救治基础: 合肥拥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医疗机构,在疫情中,这些医院承担了主要的救治任务,同时合肥也快速启用方舱医院,用于接收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确保了“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的医疗资源储备。
- 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合肥大力建设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使得日核酸检测能力从疫情初期的不足万管迅速提升至百万管级别,能够在突发情况下满足大规模筛查的极端需求,为“早发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 强化物资保障体系: 合肥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和发放机制,在疫情吃紧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确保封控管控区内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有效安定了民心。
以人为本,彰显城市治理的温度
疫情防控不仅是与病毒的战争,也是对人性化治理的考验,合肥在严格执行防疫政策的同时,也努力体现人文关怀。
- 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 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几乎每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官方渠道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疫情最新进展、防控政策调整以及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有效消除了公众的疑虑和恐慌,挤压了谣言滋生的空间。
-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 对于孕产妇、危急重症患者、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合肥开辟了就医“绿色通道”,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点对点”的贴心服务,确保他们的紧急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不让任何一个人在疫情中“掉队”。
- 倾听民意,及时调整: 合肥的防疫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当部分措施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或给市民带来不便时,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倾听网络舆情和市民反馈,迅速进行优化调整,这种互动和修正,体现了治理体系的弹性和对民意的尊重。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疫情防控是完美无缺的,合肥也曾经历过个别疫情反复的紧张时刻,在基层执行层面,或许也存在过一些可以改进的细节,但总体而言,合肥以其“科学精准”的核心策略、扎实的基础能力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较为成功地平衡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合肥疫情防控怎么样?”答案或许就藏在市民相对平稳的生活节奏里,藏在企业生产线上持续运转的轰鸣声中,藏在一次次高效有序的核酸检测队伍里,它或许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却以一种稳健、务实且充满韧性的方式,守护着这座“科里科气”的创新之城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