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画卷中,对口支援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它承载着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刻理念,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天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区域协作的卓越成效,天津市的对口支援不仅促进了受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在东西部协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与发展的桥梁,成为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生动缩影。
天津市的对口支援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天津市先后与多个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天津市的对口支援范围涵盖了甘肃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新疆和田地区、西藏昌都市等地,这些地区大多位于西部高原、边疆或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水平和产业发展都需要外部支持,天津市的支援就像一场“及时雨”,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理念。
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精准”二字,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始终坚持“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天津所能”的原则,精心制定帮扶计划,确保支援资源用在刀刃上,在支援内容上,天津市不仅提供财政援助,更注重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通过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受援地区培育内生发展动力,在甘肃省,天津市引导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向当地转移,建立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在新疆和田地区,天津市帮助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特色林果种植,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人才支援是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的一大亮点,天津市每年选派大量优秀干部、教师、医生、科技人才到受援地区挂职工作,他们将天津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当地,为受援地区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天津市还接收大量受援地区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津培训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这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受援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医疗援助是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天津市多所中小学与受援地区学校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关系,通过远程教育、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形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天津市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受援地区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团队开展巡回医疗、手术示范和学术讲座,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青海黄南州,天津援建的藏医院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医疗中心,极大改善了藏族同胞的就医条件。
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还特别注重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在西藏昌都市,天津市援助建设了农牧民安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和乡村道路,大幅改善了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文化领域,天津市帮助受援地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支持举办那达慕大会、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受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口支援,天津人民与受援地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展望未来,天津市对口支援工作将继续深化和创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天津市将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拓展协作领域,创新支援方式,更加注重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帮助受援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天津市对口支援城市的实践充分证明,对口支援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在这场跨越山河的协作中,天津市以其务实的精神、创新的方法和深厚的情怀,书写了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