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大省,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近期根据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精准防控新举措,这些措施既不是简单的放松,也不是过度加码,而是更加注重科学精准、高效统筹,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优化风险区域管理,提升防控精准度
浙江省对风险区划分标准进行了细化调整,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实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控措施,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则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划为低风险区,落实"个人防护、避免聚集"防控要求,不再划定中风险区,极大减少了因管控范围过大对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
完善核酸检测策略,提高筛查效率
浙江取消了全员核酸检测的"一刀切"做法,转而采取更为精准的检测策略:
-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仅对感染风险较高的区域和人员开展核酸检测
- 对风险职业人群(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境外人员或进口物品的人员以及医疗卫生、市场监管、邮政快递等行业从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
- 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仅要求扫码并查验健康码绿码
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减轻社会负担
浙江根据国家方案对隔离措施进行了科学调整:
- 对密切接触者实行"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 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实行"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
- 对入境人员实行"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这些调整既确保了风险人员的有效管控,又大幅减轻了集中隔离资源压力和社会成本。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筑牢救治防线
浙江高度重视医疗救治能力建设,要求各地:
- 加强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相关医疗资源建设,做好重症医学资源储备
- 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畅通转诊机制,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 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的接种率
-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发热门诊设置,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
- 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
- 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急危重症患者和非新冠肺炎患者
- 建立"白名单"制度,保障重点企业、园区、行业正常生产经营
- 优化跨省流动人员管理,对外省来浙返浙人员不再实施重复核酸检测和隔离措施
强化重点机构和人群保护
针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脆弱群体,浙江要求:
- 摸清辖区内重点人群健康状况,建立台账并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
- 优化养老院、精神病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
- 加强对市场商超、企业、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防控指导
浙江省疫情防控最新措施体现了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体思路,既坚持了必要的防控力度,又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位公民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觉遵守防疫规定,配合防控工作,共同筑牢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
浙江在疫情防控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相信通过这一系列优化措施的实施,必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浙江贡献,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