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秋天,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10月中旬,新冠疫情再次突袭,确诊病例持续增加,传播链错综复杂,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10月17日起,在主城区实行静态管理——这座中原大地的中心城市,迎来了三年来的又一次“封城”。
封城首日,郑州街头呈现出罕见的寂静,往日车水马龙的中州大道空空荡荡,繁华的二七广场不见人影,只有防疫宣传车在街道上缓慢行驶,反复播放着疫情防控须知,城市的喧嚣被突然抽离,留下的是居民家中亮起的灯火和阳台上张望的身影。
封城背后,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的强大传播力,这一毒株的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在实施封控前,郑州已出现多条传播链,涉及商场、医院、学校等多个公共场所,潜在风险难以估量,政府面临着艰难抉择:要么冒着疫情扩散的风险维持正常秩序,要么采取果断措施阻断传播,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健康安全,封城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封城期间,郑州市迅速启动了应急保障机制,各大商超转为线上经营,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配送队伍,确保生活物资能够送达每个家庭,医疗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每个社区都设立了核酸检测点,居民们有序排队,保持安全距离,完成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
在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医护人员连续工作数十小时,累倒在防护服下的画面令人动容;社区志愿者穿梭于楼栋之间,为老人和特殊群体送去药品和食物;教师们连夜准备网课资料,确保学生的学习不被耽误;外卖小哥成为城市流动的血液,连接着千家万户的需求与供给。
封城不仅是一场抗疫战斗,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郑州在本次封控中借鉴了此前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经验教训,努力避免同样的问题重演,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民情民意,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封控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提高防控效率。
经过两周的艰苦努力,郑州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11月初,封控措施开始有序解除,城市逐步恢复生机,商店重新开业,工厂复工复产,街道上再次出现车流人流,经历这次考验,郑州市民对疫情防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的感悟:“短暂的暂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郑州疫情封城事件折射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两难处境——如何在保护人民健康与维持正常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毫无疑问,封城措施确实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但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不小冲击,这场斗争远未结束,如何在未来构建更加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体系,是每座城市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郑州的暂停键已经松开,但抗疫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用坚韧和团结度过了难关,这份经历将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提醒人们珍惜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也铭记特殊时期里的相互扶持,疫情终将过去,而生活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