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病毒如幽灵般悄然降临,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千里之外的郑州也瞬间绷紧了神经,这座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的交通枢纽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月26日,郑州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整座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二七广场不再人潮涌动,德化街的商铺纷纷拉下卷帘门,连平日里最热闹的国贸360商圈也变得空旷寂寥,在这看似停滞的表象之下,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打响,郑州市民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力和纪律性——社区封闭管理,居民自觉居家,口罩成为出门标配,扫码、测温成为日常礼仪。
疫情防控最严峻时,郑州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市划分为2837个网格,动员了4.6万名网格员开展地毯式排查,这些基层工作者日夜奔忙,为隔离家庭送去生活物资,每天拨打数百个排查电话,用自己的辛劳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金水区某社区,网格员王大姐连续工作40天未休息,她说:“我们多跑一趟,居民就多一份安全。”
郑州的医疗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组成突击队进入隔离病区,护士长李医生回忆道:“穿上防护服后8小时不能吃喝上厕所,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血痕,但没有人退缩。”这些白衣战士用专业和勇气,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底线。
疫情下的郑州市井生活中涌现出无数温暖瞬间,2月15日,郑州降下大雪,中原西路街道的志愿者们仍然冒雪坚守卡点,热心市民为他们送来热腾腾的饺子和姜汤,一位餐馆老板自发每天为附近检测点的工作人员免费送餐,他说:“我不能上前线,但能让前线的人吃上热饭,我心里踏实。”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郑州开始了有序复工复产,3月初,郑州出台30条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开通“点对点”专车接送工人返岗,富士康郑州园区率先实施闭环管理,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恢复生产,到4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9.8%,这座枢纽城市重新开始跳动。
疫情期间,郑州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现。“郑好办”APP紧急上线疫情防控专区,实现健康码申领、疫情查询、在线问诊等一站式服务,大数据技术被用于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大幅提高了流调效率,这些创新实践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挑战,郑州市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教师们连夜学习直播技术,变身“网红主播”,有老师为了给学生创造安静的上课环境,深夜在卫生间批改作业;有家长想方设法保证孩子网络畅通,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2020年下半年的郑州逐渐恢复生机,玉米楼华灯再上,如意湖波光依旧,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城市重现烟火气,虽然口罩还戴在脸上,但生活仍在继续,国庆假期,郑州接待游客数量逐步回升,商场餐厅恢复营业,久违的笑声再次回荡在城市上空。
回望2020,疫情下的郑州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更是这座城市的内在品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守望相助的情怀、创新求变的精神,这些特质深植于郑州这座千年商都的文化基因中,在危机时刻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经此一疫,郑州人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社区的意义和集体的力量,这些感悟将伴随这座城市走向更加 resilient 的未来。
疫情终将过去,而郑州在这段特殊时期所展现的城市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精神财富,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