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的晨曦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李薇正穿过高耸的玻璃幕墙大厦,前往一家科技企业实习,不远处,郑州大学的实验室里,机械工程专业的王志刚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这些年轻的身影,共同构成了郑州高校学生的群体肖像——他们既是古老中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创新浪潮的弄潮儿。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在内的数十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这些学子大多来自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与地域的文化基因,他们身上既有中原人特有的朴实坚韧,又沐浴着现代高等教育的阳光雨露,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创业基地,这些年轻人正在经历着从知识接受者向创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郑州高校学生的求学之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他们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特别强烈,在郑州大学的校园里,凌晨六点的图书馆门前已经排起长队;在河南工业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学生们为准备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经常通宵达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与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郑州高校学生正积极参与城市创新发展,2022年,郑州市启动“青年创新创业行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补贴、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河南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团队开发出的农作物病虫害识别系统,已在省内多个县市推广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无人机研发团队,参与了河南省地理测绘等多个重大项目,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文化交流与融合是郑州高校学生生活的另一维度,作为河南省会,郑州高校汇聚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学子,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来自信阳的学生分享豫南茶文化;在郑州师范学院,周口的学生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泥狗”的制作技艺,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新一代河南人的文化认同。
郑州高校学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就业压力、学术竞争、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学子,他们还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留守与出走之间做出选择:是回到家乡助力乡村振兴,还是留在城市追求职业发展?是坚守传统文化价值,还是全面拥抱现代生活方式?这些抉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普遍面临的身份困惑与价值重构。
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郑州高校学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创建共享资源平台,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集体协作中寻找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点,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中原崛起的伟大实践,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展望未来,郑州高校学生将继续作为中原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他们不仅会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更将成为推动力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个人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在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高校学生正如春天的幼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他们传承着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吸纳着现代文明的精华,正在成为连接河南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这些年轻人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和文凭,更是一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立足河南面向世界的视野与胸怀,这正是郑州高校学生的独特价值,也是中原崛起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