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再次座无虚席,第三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全民抗疫的紧张氛围中如期举行,与前两次相比,这场发布会承载着更多期待与压力——确诊病例持续增加,流调溯源进入关键阶段,全民核酸检测全面铺开,发布会现场,记者们的提问愈发尖锐,而官员们的回应也愈发清晰有力。
南京此轮疫情暴发后,信息发布机制经历了从初步响应到快速完善的演进过程,第三场发布会展现出显著的技术性提升:首次采用多平台同步直播,增设手语翻译窗口,发布内容增加了中英文双语提要,更值得关注的是,发布会首次公布了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的电子地图可视化数据,让市民能够直观了解风险点位分布,这些细节改进背后,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周楠在发布会上披露了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进展:“目前发现的病例基本都与机场相关,已锁定Delta变异毒株”,这句话解释了为何南京防控措施迅速升级,针对民众关心的核酸检测效率问题,市卫健委党委书记方中友展示了全市191个采样点的实时数据看板:“我们的日检测能力已提升至350万人次,确保48小时内完成全市检测任务”,数据支撑的权威发布,有效缓解了公众焦虑。
第三场发布会的亮点还体现在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对于隔离居民生活保障,商务局副局长富宁宏公布了“无接触配送”实施方案,包括组建1000人的专项配送队伍、设立200个临时物资供应点,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详细解释了中小学疫情防控预案,承诺“将根据疫情发展科学决策开学时间”,这些具体举措的公布,体现了政府正在从应急响应向常态化精准防控转变。
与2020年初期疫情相比,南京此次信息发布呈现出新特征:一是数据维度更加多元,不仅公布确诊病例数,还同步披露疫苗接种率、核酸检测覆盖率、医疗资源储备量等关键指标;二是回应机制更加敏捷,对网络流传的“机场防控漏洞”“健康码系统崩溃”等传言,发布会第一时间予以正面回应;三是发布主体更加多元,除了卫健系统,商务、交通、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发布矩阵。
这场发布会也暴露出一些待改进之处,部分记者反映,提问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关键问题的深入追问空间有限;疫情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仍显专业有余而通俗不足;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关怀措施解读不够充分,这些细节提醒我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不仅要说得出,更要让人听得懂、用得上。
南京疫情第三场发布会的实践给我们重要启示: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建立“发布-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发布会不仅是信息通报渠道,更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平台,当市民通过权威渠道获取准确信息,就能更积极主动配合防控措施,形成全民抗疫的强大合力。
夜幕降临,南京城的核酸检测点依然灯火通明,这场持续90分钟的发布会,就像特殊时期的城市脉搏检测仪,既量度着疫情防控的实时态势,也检验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信息透明是最好的疫苗,而精准有效的公共沟通,正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武器,南京正在用行动证明,超大城市的疫情防控既需要力度,更需要精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