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深秋,街道两旁的杨树已染上金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这座城市正以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书写着特殊时期的民生答卷,从核酸检测点的有序排队到物资配送的高效运转,从社区志愿者的日夜坚守到数字化防控平台的全面覆盖,乌鲁木齐构建起了一道既坚固又充满温度的安全防线。
乌鲁木齐防控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准化与科学化,不同于早期“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模式,当前防控策略呈现出多层次、差异化的特点,高风险区严格封控,中风险区实施动态调整,低风险区则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大数据技术的强力支撑——通过整合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结果等多源信息,建立起了人员流动的精准追溯系统,在某次疫情处置中,防控部门仅用4小时就完成了4万名潜在风险人员的轨迹分析,实现了快速定位和精准管控。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乌鲁木齐创新推行“社区+网格+联户”管理模式,将防控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不仅承担着核酸采样组织、物资配送等常规任务,更构建起了特殊群体关怀网络,在天山区某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建立了“每日一问候”制度,通过电话或上门方式确保老人需求得到及时响应,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让防控工作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物资保供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乌鲁木齐建立了“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无接触供应链体系,整合大型商超、社区便利店和快递物流资源,确保生活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值得注意的是,当地还针对少数民族居民的特殊需求,保障清食品供应,体现了多民族城市的人文关怀,数据显示,即使在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全市生活必需品库存也始终保持在10天以上储备量,有效稳定了社会预期。
疫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战役,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乌鲁木齐通过这场持久战,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一是推动了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完善,打破了以往的数据壁垒和行政壁垒;二是促进了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多种智能应用场景快速落地;三是培育了市民的公共精神,众多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防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持续保障防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的叠加压力,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乌鲁木齐需要进一步优化防控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同时更加关注长期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健康体系。
乌鲁木齐的防控实践表明,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刚性与柔性并济,既要有坚决果断的防控措施,也要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在这座距离海洋最远的都市,防控工作不仅守护着市民的健康安全,更传递着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智慧,每一次核酸采样的有序组织,每一份生活物资的及时送达,每一通关心问候的暖心电话,都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为特殊时期的城市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