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疫情骤然紧张,天津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无形的警惕,超市里采购物资的市民比平日多了三成,地铁车厢内佩戴口罩的规范性明显提高,社区入口的体温检测岗再度严格起来,一衣带水的两地,人员日均流动量超过12万人次,经济链条紧密交织,这条跨省通勤路上此刻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防疫压力测试。
京津冀协同发展让三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据统计,每年从河北进入天津的通勤人口约占天津外来人口的38%,其中尤以武清、宝坻等接壤区域为甚,当河北疫情出现波动,天津的疫情防控体系立即启动响应机制:24小时内,31个进出津路口加强排查,16个重点街镇开展核酸筛查预备工作,8家大型批发市场启动应急供应监测,这种快速反应背后,是两年多来建立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发挥作用。
天津港集团的数据显示,每日约有45%的集疏港货物来自河北地区,疫情下,天津港立即启用“无接触物流”方案,卡车司机全程闭环管理,智能调度系统将河北来港车辆等待时间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天津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紧急调整采购渠道,将河北农产品的检测频次从每批次提升至每车次,既保障了供应不断链,又守住了食品安全门。
家住河北廊坊却在天津滨海新区工作的张工程师,如今每天都要经历“双城双检”的通勤模式。“手机里同时存着天津的‘健康码’和河北的‘核酸证明’, border上每个检查站都要查验,虽然麻烦但很安心。”像他这样的跨省通勤者,正成为区域联防联控的“毛细血管”,承担着疫情监测前哨的功能。
天津疾控中心的疫情分析图上,河北相关疫情风险区域每天更新三次,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中专门设置了“环京冀协查组”,与河北方面建立实时信息交换通道,过去一个月,天津处理的河北相关疫情风险信息达217条,平均每天7.2条,全部实现2小时内响应、12小时内处置完毕的快速闭环。
医疗资源的调配更显两地联动之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被确定为河北省定点转诊医院后备力量,预留10%床位接收河北患者,两地建立的“检验结果互认”机制让核酸检测效率提升50%,避免了重复检测带来的时间延误和资源浪费。
从市井街巷到决策机构,天津对河北疫情保持着“高度警惕但不过度反应”的态度,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每日发布的通告中,必有一条专门说明“京津冀联防联控最新进展”;社区网格员手里拿着更新版的《河北疫情重点区域名录》;甚至出租车司机都能准确说出河北省当前的中高风险地区名单。
这种受影响而不被动的应对模式,体现了超大城市疫情应对的成熟度,天津没有因为河北疫情而全面升级防控措施,而是采取精准的“点穴式”防控:哪个县出现疫情,就加强对来自该县人员的排查;哪个行业受到影响,就出台针对性的保障措施,这种精准防控既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传播风险,又保障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疫情终将过去,但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这场考验中展现出的韧性值得总结,两年来建立的81项联防联控协议、15个信息共享平台、9个联合应急指挥部,正在疫情大考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防控效能,当河北疫情遇上天津防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疫情防控战,更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这种基于协同发展的抗疫模式,或许将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公共卫生应急合作提供宝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