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10点,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新闻发布会准时开始,新闻发言人面对三十余家媒体的镜头,以冷静清晰的语调公布最新疫情数据: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疫情通报——在这场持续75分钟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疫情数据,更是一座超大城市在疫情面前的温度、精度与担当。
天津市的疫情发布会已然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发布机制,每场发布会固定由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组织,流行病学专家、疾控负责人、区域行政长官共同出席,发布内容严格遵循“数据准确、信息公开、回应及时”三大原则,既公布确诊病例行动轨迹,也说明防控措施调整依据,更不回避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这种系统性、规范化的发布机制,构建了疫情信息传递的“天津模式”,为市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
与某些地区遮遮掩掩的发布方式不同,天津发布会最显著的特点是“数据透明化”,发布会上不仅公布确诊病例数,还详细解读病例之间的关系链、传播途径推断依据、风险点位确定标准等专业信息,更值得称道的是,发布会采用可视化手段,通过动态传播链图谱、风险区域地图等形式,让市民直观理解疫情态势,这种彻底的信息公开,背后体现的是对市民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基于科学防控的自信。
天津疫情发布会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民情回应机制,组织者提前通过各渠道收集市民关切问题,在会上集中解答——“封控区生活物资如何保障”“就医绿色通道怎么运行”“考研学生如何赴考”等民生关切得到一一回应,这种双向沟通的发布会模式,既消除了市民疑虑,也增强了防控措施的配合度,有市民感叹:“看完发布会,心里就有底了。”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疫情发布会的真正价值。
天津疫情发布会还展现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能力,记者注意到,发布会上公布的防控措施精确到具体楼栋而非整个社区,封控范围最小化;保障措施细化到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如为独居老人提供每日上门送餐服务;资源配置精准到每个检测点位的等待时间控制,这种精细化治理思维,既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也提高了防控资源的利用效率。
疫情发布会也是科普课堂,专家在发布会上用通俗语言解释奥密克戎变异株特点、疫苗保护作用、核酸检测原理等科学知识,既破除谣言传播土壤,也增强市民科学防护意识,这种持续的科学传播,逐渐构建起市民的科学防疫认知体系,使疫情防控从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天津疫情发布会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天津多年来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成果体现,是城市管理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落地,从2020年首次疫情发布会至今,天津不断优化发布机制、创新发布形式、提升发布实效,形成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
当一场疫情发布会能够同时传递科学的力量、治理的精度和城市的温度,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情报通报,而成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为特殊时期凝聚市民信心、形成抗疫合力的关键平台,天津的经验告诉我们:真诚的沟通、科学的态度、精细的管理,才是应对疫情挑战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