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广西南宁——这座素有“绿城”之称的南方都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最初的严防死守,到后期的精准防控,南宁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城市韧性,什么是人民至上,这段特殊的历史,不仅记录了病毒的肆虐,更铭刻了千万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
2020年1月24日,广西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南宁迅速行动,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防联控体系,在疫情初期信息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南宁率先在公共场所实施体温检测,关闭人员密集场所,推迟学校开学,这些果断措施为后续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南宁疫情防控的最大特点在于“科学精准”,不同于简单化的一刀切,南宁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了“健康码”系统,实现人员流动的精准管理,全市划分1868个网格,配备近万名网格员,开展“地毯式”排查,特别是在2020年2月出现的几个输入性病例处置中,疾控人员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溯源工作,迅速切断了传播链。
疫情期间,南宁的基层社区成为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为居家隔离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在青秀区某小区,社区书记带领工作人员连续30多天没有回家,被称为“最美守护者”,市民们也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小区值守、物资分发等工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南宁作为面向东盟的门户城市,还承担着严防境外输入的重任,2020年3月起,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设立了专用通道和留观区,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核酸检测和14天集中隔离,一套“机场转运-集中隔离-社区管控”的无缝衔接机制被建立起来,最大限度降低了境外输入风险。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南宁市政府及时出台“稳增长30条”等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3月,南宁创新开展“网上招商”活动,通过云端签约引进项目投资额超500亿元,到2020年第二季度,南宁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展现出了强大的复苏能力。
教育领域的应对同样可圈可点,南宁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针对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各学校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包、开通辅导热线等方式,保障了教育公平,2020年5月以后,按照分批次、错峰开学的原则,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序复课。
回顾南宁2020年的抗疫历程,有几个关键因素值得总结:一是早期响应的及时性,为防控争取了时间窗口;二是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基层社区的有效动员,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网络;四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城市活力。
南宁2020年的抗疫实践,是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需要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力指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配合,这种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将成为南宁城市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疫情已渐行渐远,但那段特殊时期的记忆与经验仍在提醒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风险相伴而行,唯有团结协作、科学应对,才能构建更加健康、 resilient 的城市未来,南宁2020年的抗疫故事,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