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末与2022年深秋,新冠疫情两度突袭郑州,这座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在疫情大考中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双重图景:一方面是数字化防控体系的迅捷响应,三天完成千万级核酸检测的“郑州速度”;另一方面则是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的悲壮画面,折射出特大都市疫情应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郑州的抗疫历程,既是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韧性建设的现实教材。
郑州的疫情防控呈现出鲜明的技术赋能特征。“城市大脑”系统整合了交通、医疗、社区等近百个数据平台,形成疫情研判“一张图”;流调溯源中心运用大数据比对技术,将传统流调时间缩短60%以上;核酸检测调度系统实时监控采样点人流,自动生成最优分流方案,这些数字治理手段在郑州2021年“7·30”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仅用四周就实现本土病例清零,比前期疫情平均控制时间缩短近半。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2022年富士康园区疫情暴露出特大企业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密集居住的厂区宿舍、闭环管理下的物资配送难题、员工对感染风险的恐慌情绪,最终引发大规模返乡潮,这警示我们:城市的疫情防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当数字化防控遇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当精准管控面对大规模人口流动,任何制度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与应急兜底机制。
郑州在抗疫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平急结合”模式,平时,全市划分1.2万个网格单元,建立“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四方联动机制;应急状态下,立即启动“市直单位分包街道”制度,3小时内可组织4.5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这种机制在2022年5月疫情中成效显著,保障了封控期间90%以上社区的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畅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郑州的民生保供创新,面对多次疫情冲击,市政府建立“白名单”制度保障270家重点企业连续生产,开发“郑好办”APP整合线上线下保供资源,设立“特殊人群绿色通道”服务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群体,这些举措背后,是城市治理从单纯防疫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转变。
疫情也暴露出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独特脆弱性,作为“中国铁路心脏”,郑州日均客流量超50万人次,病毒输入风险持续存在,2021年11月疫情正是由高铁站关联病例引发,为此,郑州创新实施“交通口岸—属地辖区”双联动机制,在高铁东站建成15分钟核酸采样圈,开发“入郑报备系统”提前研判风险,有效降低输入性疫情传播概率。
经过多轮疫情淬炼,郑州逐步构建起“智慧防控—民生保障—经济稳定”三位一体的抗疫体系,2022年全球城市实验室(Global City Lab)发布的《中国城市韧性指数报告》显示,郑州从2020年的第17位跃升至第9位,其中应急响应能力指标进入全国前五,这种韧性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更短的疫情处置周期(2022年疫情平均控制时间较2021年缩短38%),更反映在疫情条件下经济社会的稳定度——2022年郑州GDP仍保持3.5%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郑州的抗疫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现代城市疫情防控不仅是医疗卫生战役,更是对城市治理体系的全面检验,技术赋能固然重要,但必须与基层治理创新相结合;精准防控不可或缺,但需要与人文关怀相融合;应急响应需要迅捷,更要建立平急转换的弹性机制,正如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所言:“疫情终将过去,但城市在抗疫中形成的治理智慧,将成为未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宝贵财富。”
当郑州二七纪念塔的钟声再次准时响起,当中原福塔的霓虹重新点亮夜空,这座穿越疫情风雨的城市正在书写一份关于勇气、智慧与韧性的答卷,每一个口罩背后的微笑,每一声“核酸检测已完成”的通报,都在诉说着: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正是在一次次应对危机中不断臻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