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截然不同的防疫路径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边是采取"动态清零"的澳门,另一边是探索"精准防控"的香港,双城在相同挑战面前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澳门防疫堪称"教科书式"操作,这座面积仅32.9平方公里的城市,自疫情伊始便采取极为严格的防控措施,2022年6月,澳门在发现个案后迅速启动全民核酸检测,三天内完成逾72万人次采样,创下惊人纪录,澳门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社会治理结构——高度集中的行政体系允许快速决策,较小的人口规模(约68万)便于管理,加之博彩旅游业作为经济命脉,促使特区政府将防疫置于优先位置,澳门与内地保持紧密的联防联控机制,健康码互认、出入境政策协调,确保了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安全。
香港的防疫之路则更为曲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面临保持国际联系与控制疫情的两难抉择,第五波疫情中,日增数万病例的惨痛经历暴露了医疗系统承压极限,香港采取"精准防控"策略,通过污水监测、围封强检、疫苗通行证等措施,试图在疫情防控与社会运行间寻求平衡,其挑战显而易见:高度国际化的城市特征、较高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逾7000人)、老龄化人口结构,以及部分市民对严格措施的抵触情绪,都增加了防疫难度。
比较两地的防疫成效,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2023年初,澳门累计确诊病例不足2000例,死亡病例仅6例;而香港累计确诊超过20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万例,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地社会特征与政策选择的共同作用:澳门的小规模、单一经济结构允许其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香港的国际化、多元性和人口规模则要求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
港澳防疫差异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逻辑,澳门与内地政策的紧密对接体现了"一国"框架下的协同,而香港在"两制"下的自主决策空间则更大,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一国两制"原则的灵活性——在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两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治理方式。
面对未来,港澳防疫策略正在演进,随着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率提高,两地都在调整防控措施,澳门在保持严格入境管控的同时,逐步优化本地防疫措施;香港则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加强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应急能力,两地在疫苗推广、 antiviral药物应用、公众沟通等方面相互借鉴,形成良性互动。
港澳的防疫经验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宝贵启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防疫模式,只有与本地社会特征、资源条件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策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科学决策、社会动员和公众信任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
特别行政区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的表现,不仅展示了中国治理模式的多样性,也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东方智慧,当世界逐渐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港澳经验将继续为应对未来公共卫生挑战提供重要参考。